“软硬齐施农旅互促”打造全域旅游景点 雨城区上里镇积极推进灾后旅游产业发展
作为雨城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先行区核心载体,以及“百里生态茶文化旅游经济带”重要节点,上里镇紧抓灾后重建发展契机,围绕自身旅游优势资源,牢牢把握“农旅结合、文旅结合、一三互动”的思路,软件硬件双管齐下,高起点规划、打造全域旅游景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灾后旅游产业发展。
硬件
每个聚居点都是景点
一座座黄红相间的小别墅,遮掩在一排排整齐的绿树中。9月26日,记者来到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上里镇庙圷村“水景家园”新村聚居点,初具雏形的新村聚居点以新面貌展示着变化。
“水景家园”的绿树凉亭间,一排排新栽下的茶苗韵育着茶香;篱笆小院里,一株株新种下的蔬菜诠释田园特色;蓝天白云下,悠悠碧波倒映出水景风光……
作为雨城区首批开工建设的新村聚居点,“水景家园”新村聚居点围绕当地特色水资源,将水与茶园、微田园有机结合,形成一幅产业兴旺、村庄秀丽的田园山水画卷,为第三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上里镇其余5个新村聚居点也融入旅游元素,各具特色。其中,七家村新村聚居点定位为独特的民俗文化景区——“清河民俗文化村”;共和村新村聚居点定位为茶园生态旅游景区——“茶苑新居”;箭杆林村新村聚居点定位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的休闲探险景区——“箭杆林部落”;治安村新村聚居点定位为茶园场镇景区——“茶马驿居”;六家村新村聚居点定位为融水景、茶园、油用牡丹于一体的观光景区——“常思乡新村”。
“每个新村聚居点就是一个景点。”上里镇党委书记黄斌介绍。
雨城区上里、中里、碧峰峡镇片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紧抓灾后重建发展机遇,雨城区将着力打造“百里生态茶文化旅游经济带”,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先行区。
眼下,连接上里、中里两镇的“百里茶廊”复线旅游道路建设工程正在进行。韧性路面、休闲凉亭、观景平台、绿化景观……全长10公里的景观大道建设完成后,将把上里、中里两镇所有旅游景点串联于一体,形成旅游示范片,带动沿线群众发展致富。
同时,陇西河防洪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项目成效初显。集步行、骑游于一体的生态游道建设完成后,将为游客沿河两岸进行生态观光提供便利。同时,记者获悉,崇州锦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雨城区人民政府于近日签订《雅安·陇西河漂流水上乐园旅游项目投资协议》,计划在陇西河流域打造集水上漂流、水上乐园、峡谷观光娱乐、休闲度假、运动养生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该项目将成为雨城区的旅游新亮点,进一步丰富雅上线旅游产品,促进雨城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软件
提升技能服务旅游业
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在稳步推进旅游产业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上里镇确立了“以古镇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的总体思路,推进上中下里形成互为依托的格局,积极促进每个聚居点实现旅游特色,重点进行以经营机制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为主的软环境打造。
2013年11月27日,雨城区灾后恢复重建“新生活进万家”行动启动仪式在上里镇庙圷村举行。10个月来,雨城区各部门党员志愿者走进上里镇共和、庙圷等村落,不定期和当地群众一道,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环境。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示范下,当地群众慢慢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文明素质和整体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以“新生活进万家”为载体,上里镇积极组织“4·20”地震灾后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门路,满足灾后重建用工需求,支撑特色产业发展。“4·20”地震后,上里镇先后7次组织该镇村民进行竹编培训立体工艺编结和平面工艺编结技术培训、中式烹饪培训、茶叶加工培训、手工技能培训、建筑类工匠培训,560人受益,350人就业难题得到解决。
以旅游产业为主的新村建好后,入住的重建户将成为新村经营者。“目前,上里镇正在积极引导新村‘自建委’向‘物业管理’转型,配套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力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典范。”黄斌介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推进,上里镇正积极促进新村经营机制转型,让群众住进新房子的同时,将房屋变成资产,成为旅游资源,推动发展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