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县兴业乡90后返乡大学生张茂霞:十年青春无悔 二郎山下交出“绿色答卷”
□转载自《雅安日报》
张茂霞(中)和务工村民在茶园采茶
从大学毕业后的待业青年,到扎根乡间的新农人;从探索微商的创业者,到带领全村致富的“领头雁”。90后女孩张茂霞用十年青春证明了一件事:奋斗的方向无关城市与乡村,有勇气扎根的地方,就有绽放的可能。
□杜秋 陈棋 本报记者 孙振宇 实习生 杨本璐
破茧
从城市白领到田间“新农人”
2012年,张茂霞从重庆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都市生活。
身在他乡,心系故乡。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她对家乡的牵挂,也如一粒种子,悄悄萌芽、悄悄长大。
她的家乡,在天全县偏远的山村,大山里的红心果、腊肉、野生天麻,是她小时候常吃到的美味。
但这些心尖上的美味,却始终藏在深闺人未识,不被更多人知晓,村民们守着好东西很难卖上好价钱。
“与其在城市做‘旁观者’,不如回家做‘实干家’!”鼓起勇气,张茂霞于2014年毅然辞职回到天全县兴业乡,一头扎进返乡创业的浪潮中。
最初,她从微商做起,尝试拍照、写文案。红心果的甜、腊肉的香、竹笋的鲜……她把大山里的原生态产品通过网络传送到全国各地。
短短两年,张茂霞让家乡的“山货”第一次有了“网红范”。后来,她又创办过竹片加工厂,也经历了市场波动的挫折。但这段经历让她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振兴,必须走“产业扎根”的路子。
扎根
从创业者到全村“领头雁”
2017年,凭借实打实的业绩和村民的信任,张茂霞当选兴业乡滥池村村委会主任。
彼时,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摆在她面前的是“土地荒、产业弱、观念旧”的三重考验。
“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不怕难。”带着一股子“啃硬骨头”的劲,张茂霞开始了“内外兼修”的攻坚。
对内,她用脚步丈量村庄,半年内走遍全村各家各户,谁家有闲置土地、谁家有务工需求、谁家有技术特长,都被她一一记在了笔记本上,也一件件刻进了心里。
对外,她跑遍名山区、宝兴县等地考察项目,从茶叶种植到笋用竹培育,再到发展刺梨产业,只为找到最适合家乡的致富路。
转机出现在2018年。天全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茶叶种植的政策。
但是,要让村民把零散的土地连片开发,打破祖祖辈辈“各守一亩三分地”的观念,难如登天。
“要转变观念,干部必须带头!”张茂霞第一个站了出来,流转120亩荒地,带头开荒种茶。
紧接着,她又抓住引进恒源农业的机遇,再流转80亩土地,扩大了茶园规模。
从翻土、栽苗到施肥、管护,张茂霞穿行在山间、地里,硬是把荒废的坡地,变成了整齐葱茏的茶园。
如今,200余亩高山白茶、黄金茶在山间铺展,每年带动3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
2024年,仅是她自家的茶园,鲜叶销售额就达到40余万元。
生长
从“种茶人”到文化“传承者”
在张茂霞看来,茶园里长的不单单是茶叶,更是乡村的未来。
如今,她坚持学习茶文化知识,从茶叶的历史渊源到制作工艺,一点点积累,只为在与客商、游客交流时,能讲好“一片茶叶里的家乡情怀”。
对于下一步的计划,她准备探索引入无人机巡检、智能灌溉系统,用科技为茶园注入“新质生产力”,让每一片茶叶都戴着“生态勋章”,让茶香飘得更远。
去年2月,她与亲友开通了抖音号“茂茂和干妈”,坚持拍摄大山里的“原生态”短视频,把兴业乡茶叶、兴业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至今已发布视频78条。
8月5日下午,张茂霞推出了最新一期抖音短视频——“第21集|我们的县菜:菜泡子”。
青山绿野中,鸡鸣犬吠里,现采的青豆去壳泡水,手推小石磨每转两圈就添上一勺,石缝里流淌出的浆液,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起锅烧水,磨好的豆泡悉数被倒入锅中;嫩绿的南瓜须在菜刀与菜板碰撞的交响曲中,连着嫩叶被切碎,再加上盐搓揉,挤掉多余的水分,均匀放入锅中。只等翻滚开锅,再来上些许味精、一勺猪油拌匀。
“真的好安逸!”“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诱人的清香!”没有华丽的特效,本真的乡土气息,引来各地网友留言点赞。
从城市到乡村,从职场到田间,张茂霞的青春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奋斗中闪耀光芒。
她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这就是新时代青年最动人的模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家乡发展,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