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茶产业你的“金矿”在哪里?

来源:
2009-03-16 09:11
浏览:
收藏 打印

  3月,春光正好。茶园里,农民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茶大采摘。

  “茶叶原料基地”的头衔,雅安已经戴了上千年。今天,雅安市共有45万亩茶园,茶叶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可带有“雅安造”商标的茶产品,在全国市场上却显得“寥寥”。

  雅安茶叶,你都去了哪里?你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雅安本土茶产业,是继续做原料供应商,还是“更上一层楼”?

  沿着茶产业链条,透视雅安茶业的现状,寻找本土茶产业尚待挖掘的“金矿”。

  本土茶叶变身记

  3月10日,名山县茅河乡。

  一大早,今年56岁的易芳兰就开始在茶园里忙活。和当地众多乡亲一样,多年的茶农生涯让易芳兰动作麻利,她腰间的小竹篓很快就被肥嫩的鲜叶装满。等摘光了家里的6亩茶田,易芳兰大概能采摘400多公斤鲜叶。在和名山相邻的成都市成佳茶叶市场上,这些鲜叶将变成她家一笔不菲的收入。

  春茶采摘已经开始十多天了,在茅河乡的近万亩茶园里,数以百计的茶农正在进行和易芳兰相同的工作。采摘完鲜叶,他们都会到成佳茶叶市场去交易。每年这个时候,那里会云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收购商。他们以相对统一的价格收走菜农采摘的鲜叶,再到其他市场以较高价格转卖出去。而雅安的茶农们,则能从中获得从上万元到十多万元不等的收入。

  去年,这个乡的9750亩投产茶园共采摘鲜叶190.8万公斤,其中大部分就是通过这种交易形式流出了雅安。而全雅安45万亩茶园出产的4.68万吨干茶,同样主要靠这种方式完成了交易。

  每年,究竟有多少雅安茶叶像这样进入市场?

  雅安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周开元认为,由于茶叶流通渠道不同,这个数据难以准确统计。但作为雅安茶叶交易的主要形式,这个比例非常高。

  对此,雅安市茶业协会负责人陈书谦表示赞同。他说,雅安是全省的茶叶主产区,产量居全省第一,近到成都、蒲江,远至上海、江浙、北京等地的茶叶收购商都将雅安作为原料基地。故而,原材料输出在本土茶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名山县的部分茶商和茶农则认为,每年约有80%的当地茶叶以原料形式输送到了外地,被加工后换上外地商标,成为“非雅安造”。其中,本地和周边市县的中间商为主要收购者,雅安茶叶通过他们被转卖给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茶企业。为了减少中间商带来的成本,也有部分外地企业到茶叶交易市场设点,直接向雅安茶农收购原料。

  “战国时代”和

  “消失的含金量”

  这段时间,和易芳兰同村的茶商郭文军也很忙。他是当地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成员,同时也经营着自己的茶叶加工车间。从事了二十年的茶叶生意,让郭文军对雅安茶产业的现状深有感触。“雅安茶产量巨大,以鲜叶和干茶交易为主。鲜叶的价格在全国名列前茅。可是,一旦被加工成干茶和更高端的成品,价格便急剧下跌。”郭文军摇头道,“价差的形成,就是产业附加值的流失。”

  听他讲,市场长期以来对雅安茶的定位是“形态第一”,中间商也形成了相应的购买倾向。在这种需求推动下,本土加工者将产品的形态放在首位,忽视了对鲜叶品质的保持,相关加工技术也随之落后,由此产生了价格的巨大差异。

  鲜叶是茶产品的原料,干茶是经过简单加工后的初级产品。这样的“差价”,对于雅安茶产业而言意味着什么?

  “这是产业尚不成熟的表现,会造成附加值的流失。”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杨浩分析说,“在产业链分级市场里,原料和粗加工的附加值最低,仅仅包含了劳动力价格。而包含了技术、品牌甚至文化价值的精加工市场附加值最高。雅安茶产业目前仍以原料和初级产品输出为主,还没有占领收益巨大的中高端市场。”

  2004年“一会一节”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本土茶产业迅速崛起,一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在行业内形成了众多品牌并立的“战国时代”。但具有强大对外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尚没有出现,原料输出地的市场定位也没有根本改变。

  雅安市农业局相关数据显示,雅安本土注册品牌茶企业有八十多家,茶叶加工厂四百多家,其中大部分为规模较小,产量和产值偏低的中小型企业。“和十年前比起来,雅安茶产业已经有了迅猛的发展。”从事了多年茶业工作的周开元说道,“但是,和其他茶业主产区的名牌企业比起来,我们的茶企业尚不具竞争实力。”

  陈书谦说,雅安自然环境优越,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同时拥有四川农业大学的学术支持,在自然、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具有发展茶产业的优势,只是,这种优势还没有被拓展到市场方面。

  杨浩认为,雅安茶产业应该尽快整合这些优势,提升产业附加值,完成从低端进入中高端的战略转型。

  产业集群里的附加值

  如何才能做到“提升产业的附加值”?

  经济学硕士杨浩举了个例子,“一双普通运动鞋一般只能卖到二百元,而一双‘阿迪’或者‘耐克’则能买到上千元,为什么?”杨浩说道,“这就是品牌的价值。”

  “品牌价值”是让雅安茶升值的“金矿”,这是众多雅安茶人的共识。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成长,雅安茶产业已经拥有了全省领先的原料基地,同时也打出了区域品牌“蒙顶山茶”。

  高级农艺师周开元说,“蒙顶山茶”并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重要的是它整合了本土茶业内部的资源,麾下聚集了有实力的本土茶企业,形成了具有相对统一标准和目标的产业集群。“这种正在形成的强大合力,对提升附加值来说至关重要。”

  2008年,“蒙顶山茶”开始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多家雅安茶企业进入外地茶叶市场,推介本土品牌。今天,北京、上海、广州等茶叶主销区都出现了“蒙顶山茶”的经销点。

  陈书谦说,现在雅安茶缺的不是“种”,而是“卖”。本土企业的外地营销尝试,是雅安茶提升品牌价值的一种努力。

  川农大茶学系副主任杜晓教授表示,品牌营销还有一条途径。“雅安是黄金旅游线路之一。借助旅游线路上的人流量,雅安可以将茶产业和旅游产业整合运作,在黄金旅游线路上打造一座‘茶香之城’。让经过这里的游客变成雅安茶的‘义务宣传员’。”

  今年38岁的名山茶商吉延波就正在实践这种途径,这位退伍老兵下岗后组织了一个茶业专业合作社。去年,这个以经营茶树苗营销为主要业务的合作社产值达到了五千万元。今天,吉延波有了进入茶叶加工领域的打算。“在原料产地进行深加工,能够规避运输带来的成本,条件成熟的时候,我就会涉足这个领域。”吉延波说道,“今年,我还准备在当地打造一个茶乡休闲会所,依托茶乡风光和本土茶叶的品牌优势吸引游客,让他们去帮我做宣传。”记者陆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