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综合防治 打赢防汛攻坚战——探访芦山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现场
编者按
当前,我市已进入汛期,即将进入主汛期。地震灾区能否安全度汛?5月以来,省政府秘书长、市委书记叶壮多次前往有关县区调研并检查指导防汛减灾工作。叶壮要求,要查找安全隐患,筑牢度汛防线。本报今日推出“筑牢度汛防线进行时”栏目,对全市各县(区)安全度汛、防灾减灾、防灾避险等情况和已采取的措施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夏季来临,一年一度的防汛战役拉开帷幕。随着雨水不断增多,五年内经受两次大地震的芦山县,地质环境更为脆弱。面对地质条件复杂的现状,芦山县如何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安全度汛?昨(4)日,记者来到芦山县,了解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展情况。
现场
六面挡墙防范4个滑坡点
昨日上午10点,天空依然下着雨。经过一夜监测,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栏杆头组记录最大降雨量已经达到27毫米。按照安全规范,栏杆头组的4处滑坡点相关工程暂停。“下雨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必须停工。”虽然暂时停工,但栏杆头组滑坡点地灾治理项目现场负责人张良仍然打着伞在施工现场查看。
“二号挡墙将挖设一条排水沟,引流雨水。”由于雨量较大,二号挡墙附近出现了不少积水。张良和同事商量,等雨停了就开始挖排水沟渠。
“挡墙太矮了,要是滑坡,能挡得住?”村民杨晓洪有些不放心,特地赶到二号挡墙处看看。“老人家,我们挡墙规划设计是5米。其中有一大半是在地面以下,主要起防止滑坡的作用。”听着张良的解释,杨晓洪放心了。
张良介绍,栏杆头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4处滑坡点,其中一处最大裂缝已经有20厘米宽。治理工程于今年4月初动工,需要修建六面挡墙。目前,已完成挡墙主体修建工作,预计工程将于本月底完工。
李宗成是栏杆头组的地质灾害监测员。按照“晴天至少查一次,雨天不定时随时观测”的要求,李宗成从3日晚降雨开始,已经到隐患点巡查过两次。
“去年震后,栏杆头组的滑坡点增加至4处。随着雨季来临,山体裂缝有增加的趋势。”李宗成说。
“挡墙建成后,就能有效缓解滑坡对村民的威胁。”张良告诉记者。
栏杆头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现场
现状
“防治避”并举综合防治地质灾害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芦山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从原来的144处激增至682处。面临严峻的地灾防治形势,芦山县“防、治、避”并举,综合防治地质灾害。
按照“早安排、早行动、早到位、早落实”的要求,芦山县结合实际情况,组建相应的地质灾害抢险救援队伍,并做好了物资储备,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明确报警信号和转移路线,并要求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由检测员组织有针对性的小型应急演练。
每年汛期,是各类地质灾害集中高发期。为了做好汛期地灾防治工作,芦山县在继续执行汛期值班、险情巡查和灾情速报制度的同时,通过发放防灾明白卡等措施,加强重点隐患点监测。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该县国土部门涉及11个类别的项目,其中仅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就有106个小项目。目前,芦山县加快地灾应急治理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推进重点场镇、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进度,加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加快推进已治理22处工程防灾能力修复项目进度,保证各个项目顺利推进。
此外,芦山县还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防灾意识,大力推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源头防范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声音
开展地灾防治群众心里踏实
目前,芦阳镇火炬村栏杆头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工在即,当地群众纷纷表示:“今后终于能睡安稳觉了!”村民杨国武的家距离治理工程三号挡墙仅两米远。挡墙的建成,将彻底解决每年暴雨后泥浆入门的现象。“以前每年夏天,山体流下的泥浆都要冲到家门口。挡墙建好后,我再也不用担心房屋围墙被冲垮了。”
“地质灾害防治开展好,也能为我们监测减轻压力。”李宗成说,修建挡墙,随时监测,真正做到了防治结合。
“多亏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才能保证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芦山县双石镇黑水堰沟泥石流地灾治理工程将于本月底完工,石凤村村民乐杨明再也不用担心自家的庄稼地被洪水淹没了。
措施
完善监测网络提前预警
目前,芦山县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测网络,全县682个地灾监测员已经到位,口哨、对讲机、警报器等预警设备已经发放。该县对地灾隐患点监测员开展了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统一管理,确保监测员能针对突发地质灾害进行提前预警,同时组织人员撤离。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芦山县要求在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期间,各乡镇干部要挨家挨户动员受地灾威胁的村民主动避让转移,有条件的村尽可能落实临时安置地点,没有转移条件的村组安排群众落实投亲靠友地点。
此外,针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芦山县引进了10台泥位监测仪,目前已安装两台,其余8台预计月底前安装完毕。该县国土部门将360度实时监控泥位和水位情况,最大程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卫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