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越夹金山到穿越夹金山: 一条隧道如何让天堑之地变通衢

来源:
2025-09-30 10:02
浏览:
收藏 打印

□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高菲菲 鲁妮娜

国道351夹金山隧道宝兴端洞口

当首辆汽车驶入国道351夹金山隧道宝兴端洞口,雅安宝兴与阿坝小金两地往来“必翻夹金山”的千年历史,正式画上句号。

2025年9月28日,全国最长的二级公路隧道——国道351夹金山隧道建成。从此,两地群众无需再绕行海拔4114米的险峻垭口,通行时间由1个多小时缩短至10分钟,通行里程减少34公里。

曾经让冬季出行“提心吊胆”的冰雪阻碍成为过往,越岭路段实现全年全天候安全通行。这条“穿心”隧道,正让川西高原上的天堑之地,加速变为连接民心与希望的通衢。

“鸟儿飞不过”—— 翻越夹金山的千年艰险

Image-200067766760

航拍国道351夹金山隧道小金端全貌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想要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这首在四川雅安夹金山地区流传已久的民谣,道尽了这座雪山的险峻。

“夹金”的藏语叫“甲几”,意为“陡峭高耸”,夹金山主峰海拔超4500米,垭口达4114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天气瞬息万变,冰雹雨雪与晴空云海转瞬切换,“不可攀”是世代山民对天险的深切敬畏。

夹金山的险,早载史册。

清乾隆年间,清军平大小金川之乱时,这里是必经通道。据《平定两金川方略》记载,“小關子至堯磧(今硗碛)多山岩”,将士们扛兵器、背粮草行走于悬崖栈道,高寒缺氧常致晕厥,积雪掩盖脚印更添艰险,穆坪土司因助清军从南坡进军获嘉奖。

让夹金山广为人知的,是红军长征的足迹。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后,挺进夹金山下,这里成为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红军战士身着单衣、脚穿草鞋,以干辣椒御寒、冰雪解渴,克服高寒缺氧的困境,用7天时间翻越雪山。先头部队在小金达维镇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开启了两大主力红军携手北上的征程。此后,红军又两次翻越夹金山,在极端艰险中践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留下了“红军伞”等感人故事。

即便步入现代,夹金山的险仍未消散,却也在特殊时刻扛起重任 ——“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抢险救援中,翻越夹金山是一条必经的“生命通道”,物资运输、人员转移皆仰赖于此,险峻山道上曾奔涌着抢险救灾的希望。

上世纪 50 年代,筑路工人腰系绳索、手持钢钎,在悬崖上凿出第一条土路;1984年,土路升级为省道210线,汽车首次开进硗碛藏族乡。1997年,省道210线(现国道351线)建成,开车翻山成为可能,但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垭口积雪很厚,结冰弯道上防滑链常失效,冬季通行依旧艰难。

“小时候翻山走垭口,雪齐膝盖深,全靠望竿找路;后来开车翻山,1小时路程捏着汗,冬天根本不敢走。”87岁的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老人泽良的话,道出了过往的不易。

如今,站在夹金山垭口,风仍呼啸、云海翻滚,这座“鸟儿飞不过”的雪山,见证过清军马蹄、红军草鞋、救灾车轮与山民脚步,也终将在隧道通车后,把千年艰险化作代代相传的故事。

“凡人亦要攀”—— 现代工程攻克天险

Image-200067766762

隧道内通往阿坝界标识

民谣里“凡人不可攀”曾是夹金山天险的生动注脚。

随着国道351夹金山隧道的建成,建设者用现代工程技术,在这座雪山上凿出了一条“通天路”,让“凡人不可攀”的传说彻底成为历史。

2021年,国道351夹金山隧道工程正式立项,不仅跻身交通运输部“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更连续三年稳居四川省政府民生实事“头号工程”之列。

同年12月26日,随着第一声机械轰鸣,隧道破土动工;2022年6月26日,TBM硬岩掘进机缓缓始发,如钢铁巨齿般啃向坚硬山体,建设按下 “加速键”;2023年9月26日,平导洞提前一年贯通,为后续施工打通“先行通道”;2024年12月26日,主洞成功贯通,比计划工期早了10个月;2025年 9 月28日,这条横“穿越”夹金山的隧道正式建成,历时45个月。

隧道西起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波日沟,东止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唐家山,全长10.07公里,主洞长9.35公里,平行导洞长9.364公里,最大埋深达1400米,平均海拔3100米,总投资超18亿元。

从设计到建成,每一米推进都藏着“突破”,这条隧道创下三个“全国首次”。

首次在二级公路应用TBM硬岩掘进机,施工效率比传统工法提升3倍;首次在平均海拔3000米、零下14摄氏度的高原高寒环境实现智慧施工,6个工作面同步推进;首次构建“油改电”低碳工法,绕避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将常规斜井改为平行导洞,减少山体开挖,实现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双赢。

这场攻坚之路,布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

隧道地处小金弧形构造带,穿越密集褶皱,1400米的最大埋深下,岩爆、突泥涌水、瓦斯等风险如影随形;高原缺氧、严寒刺骨,再加上涉及大熊猫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等敏感区域,生态环保要求严苛。“光是选址,我们就反复勘测了几十次。”中铁十一局夹金山隧道项目办宋红军说,设计团队最终确定的进出口位置,成功绕避所有敏感区,为工程筑起“生态屏障”。

面对重重难关,建设者凭着“缺氧不缺精神” 的劲头冲锋。“TBM单月最快掘进736米的纪录,是大家伙儿顶着严寒干出来的!”中铁十一局夹金山隧道项目指挥长朱树林指着隧道内的紧急联络道,语气中满是自豪。团队创新采用“平行导洞TBM+主洞钻爆法”,在主洞旁开挖平行导洞,从中开辟新作业面,让掘进速度大幅提升,最终将原计划 6 年的工期压缩到3年多。

当车辆平稳穿过隧道,曾经1小时的翻山路缩至10分钟,世代受“冰雪封山”之苦的群众,终于迎来了全年全天候通行的日子。这条隧道,不仅是打通天险的通道,更是凡人挑战极限、改写历史的见证。

“神仙到人间”——天堑通途梦想成真

Image-200067766769

国道351线夹金山段韩毅 摄

民谣中“除非神仙到人间”的期盼,如今以现代工程的形式成为现实。

随着国道351夹金山隧道建成,天堑通途梦想成真。隧道将原34公里翻山险路,缩成10分钟坦途,彻底终结冬季三个月冰雪封山的困境,让山两端群众的生活迎来巨变。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是距离小金县最近的一个村,这里的村民,每年选择7到9月翻越夹金山去小金,几乎是共识。

“跑过了,一脚油门就能‘穿越’夹金山!”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泽根组的村民石来,随项目组一起抢先开车体验了穿隧,他难掩兴奋。石来在宝兴、小金两地做牦牛生意有15年了。每年9、10月份是牦牛长得最好的季节,可到了10月,道路就开始变得艰难,翻山得“小心翼翼”。如今10分钟即可穿隧,彻底解了他的运输难题。

同村的民宿负责人阿泰,以前冬季“尽量不去”小金——常年起雾、路面结冰,开车危险,走路要一整天。他曾因视线不清,把车开下堡坎,险些出事。“现在隧道通了,走亲戚方便,民宿生意肯定也会更好!”阿泰笑着补充,隧道成了连接亲情与生计的桥梁。

村民王国康更是满眼期待:“一定会带动村里经济!”在他看来,宝兴到小金时间缩短,小金的游客会“顺道”来宝兴,“就业、农副产品销售都能被带动”,向往的笑容挂在脸上。

而在夹金山垭口摆摊20多年的刘华青,屋里挂满救援致谢的锦旗。过去他常义务帮受困司机修车、疏通交通,如今虽知隧道通车后翻山车辆会减少,却依然坚持:“大家通行安全更重要!” 他打算继续留在山上,为来垭口观光的游客服务。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党支部书记阿生,此前因村上忙没能参加小金亲戚家宴席——过去两地往返需2个多小时,这样的遗憾在村民中很常见,“亲戚在山那边,走亲访友翻山越岭太不方便”。如今他喜上眉梢,盼着国庆隧道开放试运行。

隧道的意义远不限于日常通行。“4·20”芦山强烈地震时,宝兴曾成“孤岛”,救灾物资只能绕路翻夹金山运送;如今,这条“生命通道”更安全可靠。不仅如此,隧道还串联起夹金山、达维会师遗址等红色资源,以及四姑娘山、理小路等核心文旅资源,形成旅游小环线,让川西的“路与景”实现了深度融合。

曾经“神仙难越”的夹金山,如今成了连通民心、生机与希望的通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