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看变化 新村美如画
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在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的农田同正在播种玉米的村民亲切交流 据新华社
如今,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为青龙场村王伙新村聚居点新景
现场特写一
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
美好规划 变为现实
4月15日,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天气放晴,气温升到27摄氏度。
这天是青龙场村的赶集日,村民聚集在一起,买卖货物,挑选商品。村民陈天芬买了蔬菜水果,准备返回王伙组聚居点的新家。
走出市集,一条开阔平坦的道路贯穿青龙场村南北,延伸串连起白伙、王伙等新村聚居点。
“以前只有一小段水泥路,要从赶集的地方走回家,基本上是土路。”陈天芬一边走,一边向记者回忆地震两年来的点滴。
2013年地震前,王伙组附近都是田地,大多种植油菜、玉米等农作物。村民们居住的大多是砖混或砖木结构的农房,结构、样式和年代各有差别。
“就是普通农村杂乱的样子,没啥规划。”陈天芬说,地震后,自家居住多年的房屋毁于一旦。全家人就挤在临时搭建的过渡房中。
2014年1月,王伙组新村聚居点进入筹备阶段,陈天芬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和大家一起联建,进新村。
“修建新村的时候,我在工地上做杂工。不仅每天有工钱领,还能随时了解新家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这样心里踏实。”从房屋主体建设到后期基础设施完善,陈天芬是看着新村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2014年12月6日,王伙组分房。陈天芬和家人离搬新家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
装修、打扫……2015年春节,陈天芬和家人不仅搬进了新家,还在新房里为儿子操办了婚事。
“政府帮了我们很多忙。”倒房时发放补助资金;建房时提供贴息贷款;装修时奖励建材家电;搬家后积极支持发展产业……政府的一系列帮扶,陈天芬一一铭记在心。
一路走来一路聊。随着陈天芬的步伐,我们看到古街民房项目主体已经修建完成;古朴雅致的白伙组聚居点里,村民在新家楼前挂起超市、茶楼、旅馆的招牌,已经开张营业;田野间一片白色大棚里,优质蔬菜果苗已经播种下地,静待生根发芽;成片的猕猴桃藤蔓即将沿支架而上;德阳援建的大桥不仅连接起两个村落,更是一份援建感情的见证……一幅产村相融的美好画卷,从规划变成现实场景。
两年前,青龙场村还是一片经历地震后百废待兴的土地;700多个日夜的耕耘和建设,昔日震中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我们青龙场村更美了,欢迎大家来走一走看一看。”陈天芬和村民们发出诚挚邀请。
记者 卫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