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挑战 攻坚破难——《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09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攻坚破难,以投资为主导,以项目为中心,以加快为重点,以和谐为目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灾后重建步伐,加快移民工作进程,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确保经济增长和群众收入增加,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目标的80%左右。9月底前,完成灾后农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灾后城镇房屋重建;全面完成企业新建、迁建任务;全面启动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迎难而上 奋勇登攀
2008年新突破
我市克服低温雨雪冰冻、“5·12”汶川特大地震等历史罕见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较好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我市被列为“5·12”汶川特大地震全省六个重灾市州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湖北省、海南省、广安市等援建省、市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了抗震救灾工作。大力开展灾区群众就业援助,灾后实现就业25,998人。完成7个重灾县(区)灾后重建规划编制,规划灾后重建项目2,140个,总投资503.5亿元,已开工242个。
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
1-4月,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6%,增速列全省第13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6.3%,工业增加值增长31.9%,排全省第7位,各主要经济指标创我市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20%;利润、销售收入分别增长55%、36%。全市“3+1”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工业增加值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9%。
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2.5%。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85万亩,粮食总产52.8万吨。
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0亿元,增长9.5%。
发展后劲更加增强
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增长42%,约占全省总投资的2.6%,创历史新高;投资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
市工业园区升级扩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园区规划面积修编为15平方公里。市工业园区新增投产企业6家,累计建成投产企业30家。市农业园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候选名单。
发展活力逐步显现
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实现全市“一张网”目标。加快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城市信用社改制为市商业银行;成立了市发展投资公司、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对蜀通运业公司的国有控股,基本完成制浆造纸厂破产清算工作。
积极引导和鼓励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占全市GDP总量的71%;民营经济增加值108亿元,增长16%,占全市GDP总量的51.4%,对全市GDP总量的贡献率为60%。
和谐雅安建设稳步推进
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自主安置农村移民11,901人,汉源农村移民对接安置协议签订率91.3%,委托建房协议签订率89.8%,单位职工建房协议签订全面完成。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提前一年化解“普九”债务;完成23.7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启动建设(改造)希望学校、薄弱初中63所,在建寄宿制学校16所。
新解决1,953名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率分别提高9.1%、6.3%、8.4%。城乡低保人数增加17,500人,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乡医疗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抢抓机遇 攻坚破难
2009年新跨越
今年是瀑电移民工作大会战之年,是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之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之年。
机遇与挑战并存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弥足珍贵,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特别是占我市工业经济总量70%以上的水电、载能、机械加工行业受到明显影响。加上受特大地震灾害影响,灾后恢复重建和瀑电移民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特殊困难和问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逆转。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安排投资4万亿元,省上到2010年底安排投资3万亿元,我市则力争到2010年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这些投资将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强劲的拉动作用。灾后恢复重建的特殊政策和巨大投资,也将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
全力做好瀑电移民工作
以移民建房为重点,抢抓移民安置进度。年内建成移民住房2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6个集镇和30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实现农村和集镇移民永久性安置。
以基本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为重点,加快汉源新县城建设。抓紧医院、学校、市场、车站、供电、供水、市政道路、金融保险、邮政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国道108线、省道306线、右岸环湖路和电网等专项迁复建工程,加快永定桥水利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认真落实重建住房补助政策,积极协调住房贷款。自建永久性农村住房31,641户,恢复重建城镇住房3,581户。
优先启动一批民生工程,9月1日前基本完成国定重灾县学校重建,年底基本完成医疗机构重建,两年内完成市政公用设施重建。
启动省定重灾县城镇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完善城镇功能。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库区建设和灾后重建的重大工程;重点包装公路、铁路、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库,全力争取重大项目和资金。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市重大项目136个,投资220亿元;向省上推荐重大项目31个,投资143亿元。
全面推进和谐雅安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搞好社会事业区域性规划。大力实施教育助学、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交通、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落实稳定第一责任,完善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健全防范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机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学习型机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加强公务员培训考核,创新人才引进、流动和使用机制,提高推动发展、开拓创新的能力。
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
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规范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