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欢迎您,张局长。张局长,我们要切实地做好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才能够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让成效更加持续,那么我们很想了解到雅安目前有一些什么样好的做法?在这里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
【嘉宾】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好。进入过渡期以来 雅安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四川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把“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更上一层楼”作为谋事基点,统筹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坚决克服疫情、灾情影响,坚定不移守住守牢底线,固成果、抓发展、促振兴。回顾两年的工作,我们做到了“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市委将原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调整并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下设的6个专项领导小组基础上,增设了巩固拓展衔接专项小组,自上而下,凝聚起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力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第二,坚持政策总体稳定,2021年,结合雅安实际,对照全省“1+37”政策体系,构建形成“1+38”项政策体系,其中市乡村振兴局出台4项政策,其他市级相关行业部门出台34项政策,2022年,我市在2021年“1+38”政策体系基础上,制定出台和调整优化36项政策,其中,市乡村振兴局出台和调整优化9项政策,其他市级相关行业部门出台和调整27项政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第三,坚持守牢底线任务,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重中之中,持续完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印发了《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通知》《雅安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数据共享对接工作方案》等文件,不断建立完善风险推送机制和部门会商协作机制,聚焦全市所有农村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运用行业部门数据筛查、信息监测、调研督查等手段,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帮扶力量,采取每年1-2次集中排查+每月动态监测方式,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确保监测对象“应排尽排 应纳尽纳”,统筹相关行业部门,精准落实分类帮扶措施,严格风险消除标准 做到“应扶尽扶 应消尽消”;第四,坚持资金项目投入,把衔接资金项目作为重要支撑,积极争取中省衔接资金,保留并调整优化市县两级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保持总体投入规模不变,2021-2022年,积极争取中省衔接资金6.95亿元,市县两级安排衔接补助资金3.47亿元,立项实施773个项目,同时,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开展脱贫攻坚和过渡期项目资产梳理,累计形成扶贫项目资产1.49万个,资金原值13.16亿元,形成过渡期帮扶项目资产528个,资产原值6.05亿元,形成了项目资金精准投入体系;第五,坚持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持续提高各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持续实施“五雅”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构建“串点连线”“补链成群”“集中连片”的区域性持续增收新格局,千方百计将脱贫群众嵌入产业利益链和就业服务链上,健全联农带农机制, 促进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增产增收,带动脱贫群众增收,制定就业帮扶“十四条措施”, 采取“线上+线下”“内吸+外引”等方式,不断拓宽脱贫群众就业渠道,加大乡村公益岗位开发 优先安置脱贫群众劳动力,确保脱贫户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实现1人就业,脱贫人口就业务工规模总体稳定;第六,坚持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统筹市领导“包县联点帮扶” 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协调安排128个市级部门、驻雅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123个脱贫村,选派862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下沉一线,参与帮扶,落实1658名监测联系人“点对点”精准帮扶,同时开展乡村振兴“千人计划”双向互派工作,推动“中国乡村振兴创业者支持计划”落户雅安,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择优选聘173名本土民营企业家到村任职,参与乡村建设,凝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