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水资源管理 保障可持续发展
农村集中供水站合理利用水资源
大力推行节水灌溉
山坪塘为蓄集农业用水提供方便
江河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
更多人用上了卫生水
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但是,现代社会的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水质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水资源进一步短缺,水环境愈加恶化。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走上法制轨道,也意味着我国开始对水资源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20多年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按照这些法律法规,我市一直严格实行水政水资源管理,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条红线”
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水利部明确要求,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明确水资源区纳污红线、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三条红线”,推进以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以取水许可制度为重点的取用水管理制度、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
多年来,我市水务部门一直将水政水资源工作作为水务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为了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我市积极强化水资源配置与管理,以取水许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取水计划工作,规范取水许可监督管理,规范水资源费的征缴与使用管理,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取用水量控制。同时,各级水务部门以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为前提,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节约保护关,增强水资源节约保护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针对我市水电站点多、面广、量大的实际,从2007年开始,我市从统一管理水资源入手,在全省率先实施“涉水工程下泄生态流量在线监测工作”,逐步建立起信息化、现代化的全市水资源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在水资源信息化管理上初见成效。截至2009年底,我市已投入项目建设资金800余万元,在全市建立了以市为监控中心、以县为分控中心的江河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已进入在线监测电站达50多个,基本覆盖全市市管以上和县管主要河流。下一步,我市计划用2到3年时间在全市重点河流、重要涉水工程实现对涉水工程下泄生态流量的实时监测。
为了落实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各级水务部门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据统计,每使用1立方水就会产生0.7立方左右的污水排放,节水不仅可以节能增效,而且可以减少污水排放,有利于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市各级水务部门充分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在每个“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大力宣传节约水、保护水,倡导文明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使节约优先、环保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我市各级部门还整合力量,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要求,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下决心淘汰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和产品,积极鼓励企业节水减排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并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在水资源短缺的山区,推广喷灌、滴灌节水技术,加强农业灌区改造和渠系配套建设,积极改造农田水利设施。下一步,我市还将加强城市公共用水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进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形成“节约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社会意识。
为了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各级水务部门正努力构建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通过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控制重要断面的水质监测、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和入河排污总量监控来抓好饮用水源区的保护,切实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能力。
科学管控
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加强法制建设、体制改革、政策扶持等诸多方面,协同推进,综合治理。
长期以来,我市各级水务部门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保护的核心理念,把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作为水资源保护的工作重心,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保护的根本方法,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深入推进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全面提高水务部门对水政水资源的管理水平。
一方面,水务部门坚持依法管水。
近年来,我省围绕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先后出台和修订了《四川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河道管理条例》《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及多部推进水资源综合管理与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按照这些相关法规、制度,我市各级水务部门通过加强水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充分发挥水法规在管水、护水方面的强制作用。
另一方面,各级水务部门积极深化体制改革。
2009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水务改革,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要求,我市全面实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市本级及各县区均已组建水务局并相继成立了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我市整合了水利、供水、排水等涉水行政管理职能,初步构建了城乡统筹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搭建了水资源开发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在涉水事务管理体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我市各级水务部门还将进一步强化水务部门水资源管理工作机构和工作职责,通过转变职能、完善体制,加快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水务管理体制,形成“一龙管水、合力兴水”的良好局面。并积极创新水务运行机制,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
同时,水务部门也不忘强化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在认真编制和实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全面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水资源论证管理,强化涉水行政事务的统一管理;加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管理,加强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水量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建立健全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水资源应急管理能力;加快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预警体系建设;加快涉水工程下泄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在此监测平台上纳入水质监测、发电量监测、水量监测、防汛抗旱等多个项目,提高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水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经济杠杆在调节水资源配置、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创造更多的“水经济”,水务部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在水权、水商品理论的指导下,推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考核,鼓励发展节水型行业和循环经济,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低排放、低污染利用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