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姜以安:21年如一日 义务照顾无儿无女老夫妻
姜以安照顾李培莲老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常怀敬老之心、常兴爱老之风、常做助老之事,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传统美德。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善良而平凡的人。姜以安悉心照料非亲非故的老夫妻,而且一做便是21个寒暑春秋,7000多个日日夜夜。
在汉源县富乡乡五星村,提起姜以安的名字,无论大人、小孩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近日,记者来到汉源县富乡乡五星村姜以安的小屋。这个小屋的地面铺着地板砖,屋里除了一张单人床外,沙发、彩电、电磁炉一应俱全。穿着干净的一位老人正边吃着稀饭边看电视,桌上放着榨菜和冒着热气的炒鸡蛋。
孝老得福 21年赡养非亲老人
故事还得从1994年说起。
当年只有25岁的姜以安从亲戚处得知,在距离他家20公里外的富乡乡富强村5组,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李培莲和李炳堂),他们无儿无女,加上年事已高,没有劳动能力,生活过得非常艰辛。
“听说老人这么可怜,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此,姜以安便将此事放在了心上。只要过节,姜以安便会提上生活用品去探望二老。因为道路不通,这一来一回,通常要花上五六个小时。
1995年初,眼看就要过年,姜以安突然提出把两位老人接回家供养。
“你和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逢年过节去看望已经不错了,况且你家也并不宽裕……”得知此事的亲友纷纷劝说姜以安。
当时,姜以安已经成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他与妻子不仅要照顾两岁的女儿,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拗不过姜以安对两位老人的同情,妻子终于答应了。姜以安不再犹豫,随即把两位老人接回了家。
“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我的家人了,我会把你们当成父母一样对待,和你们共同生活。”姜以安对两位老人说。
每晚,姜以安都会端着一盆热水来到床前,给两位老人洗脚、按摩,这一习惯,他坚持了21年。每年冬天,他便早早地为老人生好了炉子;定期给他们买衣服,给老人们买营养品,带老人体检身体,经常与老人谈心,嘘寒问暖。
“如果我和老伴儿没有姜以安的照顾,可能早就不在了,我们早已把他当成了亲生儿子。”这是李培莲逢人就说的话。
村里有人说姜以安傻,自己家庭条件不好,还要把两位非亲非故的老人接到家里养,增加家庭负担。但他的想法很淳朴:“赡养两个老人只是多两双筷子而已,敬老得福。”
经过姜以安和妻子辛勤劳作,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两位老人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超越血缘关系的爱
“这辈子能够遇上一个这么好的儿子,我知足了。”2012年,82岁的李炳堂老人离开人世,这是他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此后,姜以安对李培莲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不让她感到孤单。
有一回,李培莲生病了,需要每天输液。家里的路离村卫生室还有一公里的山路,为了不让老人来回奔波,姜以安每天把卫生院的医生接回家。每天替老人煎药、喂药、洗脸、擦身体。
“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平平安安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从来不把老人当负担。”也正是因为他和妻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他们的女儿从小乖巧孝顺,当姜以安外出打工时,女儿常常帮着母亲照顾老人。一家人和和睦睦,在邻里间传递着爱的正能量。
期间有人问姜以安:“李培莲不是你的亲妈,为什么你这样照顾她?”
姜以安笑着说:“其实没什么,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
“当时我没有想那么多,就觉得他们很可怜。”回想当初的举动,姜以安笑着说,一开始也许是对两位老人的同情,但经过相处,两位老人和他们完全成了一家人。
说到什么是最美家庭时,姜以安说:“传统美德,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
姜以安把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妻当做自己的父母来赡养,21年如一日,他用平凡的行动谱写了一曲超越血缘和亲情的爱的颂歌。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记者感言:
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农村汉子,用质朴的行动诠释着大爱无言的真谛。
关爱老人,无关形式,也无需用金钱和物质去衡量,需要的是那份心底的真诚。我们每个人都有年老时,都有需要别人帮助时。
在姜以安看来,他所做的这些事,都是理所应当的,不足挂齿,他说,他愿意为两位老人一直服务下去,因为在付出的同时,也享受着快乐。
做好事,贵在坚持。从弱冠到不惑之年,姜以安一直践行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的善行不仅让这对老夫妻老有所依,更在当地点亮了一盏道德的明灯,向社会传送了撼动人心的正能量。
大爱感人,大爱无涯,21年如一日的精心呵护,留下的是一串闪光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