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纠纷调解机制 助推茶产业健康发展
名山区茅河乡龙兴村村民黄某与许某因茶地边界问题纷争多年。日前,在该乡茶产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和茅河乡司法所的共同努力下,两户的矛盾得以化解,握手言和。
这是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的成果。名山区大调解协调中心专职副主任陈娅介绍,2016年4月,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正式立项建设,并于同年12月通过了省级验收。在该机制下,名山区组建了茶产业专业性三级调解组织,构建了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了茶产业矛盾纠纷源头排查化解机制。同时,广纳贤才配强队伍,建立了多功能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人才库,依法化解茶产业发展中的各类矛盾纠纷,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到底有什么诀窍,能够让多年的“顽疾”得到“治疗”?
建立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近年来,在蒙顶山茶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大量的矛盾纠纷也随之产生。这些矛盾纠纷涉及整个茶产业链,并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专业性等特点。
杨某清承包了杨某奎的茶地种植茶树,双方没有签订承包合同,没有约定承包期限,仅有口头允诺。后因杨某奎向杨某清收回承包地而不得,便结下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纠纷,即便是闹到法院,也难以解决。而通过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矛盾双方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调解方式,调解的结果也让双方心服口服。
而在此之前,类似的矛盾纠纷大多依靠诉讼寻求解决。
2016年初,名山区人民法院曾审理过2起茶苗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案件中涉及的主要矛盾是买卖茶苗的品种问题。
“这样的矛盾纠纷,就算是告到了法院,还是需要茶叶专家对茶苗品种进行鉴别,才能为法院判决提供权威依据。”茅河乡香水村茶农杨怀林说,但现在,依靠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这样的矛盾纠纷通过基层调解就能得到解决。因为基层调解员中既有人民调解员,又有茶叶专家,大大缩短了矛盾纠纷解决所需的时间。
多元联动 分类化解
在改革实践中,名山区总结发现,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种植环节、加工环节、市场交易环节、品牌管理环节和茶旅融合环节。而矛盾纠纷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茶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利益格局发生变化;相关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契约”意识;部分茶农茶园管理不到位;茶叶交易信息不对称;以及缺乏专业人员和组织化解纠纷。
对此,按照“小事不出村组,疑难问题不出乡镇,重大问题不出区”的总体原则,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对矛盾纠纷进行多元联动,分类化解。
茅河乡是有名的茶乡,茶产业在当地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项目推进中,该乡于2016年6月成立了茅河乡茶产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制定乡茶调委和村茶调室工作职责,规范茶产业纠纷调解流程。同时,依托茶调委平台,按照群众推荐、部门举荐和政府审核的要求,组成集茶叶协会、花卉苗木、茶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法律工作者和乡村知名人士等为一体的多元化茶产业人民调解委员会。
截至目前,名山区已经建立了中峰乡牛碾坪茶旅游产业调解室、茅河乡茶苗交易调解室、双河乡茶叶鲜叶交易市场调解室、新店镇茶叶加工交易调解室、蒙阳镇干茶交易市场调解室等基层示范点5个,并成立了区、乡(镇)两级茶调委。
此外,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多元”二字还体现在调解人才库的建设上。
陈娅介绍,目前,茶调委调解人才库有50人,包含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茶叶专家、茶叶市场管理员、茶商代表、食品监督员、消费纠纷调解员、优秀基层调解员等人才。
茶产业发展氛围好
从去年4月,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筹建以来,名山区共计调处茶产业矛盾纠纷近1000起,调处成功率达98.5%,走上了“构建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助推蒙顶山茶产业健康发展”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一方面为广大茶农、茶商、茶企以及客商搭建了一个解决茶产业矛盾纠纷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能够在相关矛盾纠纷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调解。同时更注重源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为整个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目前,该机制已经作为优秀创新项目在全省进行推广。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李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