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灾害对雅安经济金融的影响分析

来源:
2008-07-08 16:09
浏览:
收藏 打印

  编者按: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极大,包括人员的伤亡、生存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经济的破坏,其中尤以地震灾害的破坏性最大。中国有60%的国土、50%的城市、67%的大城市位于烈度Ⅶ度以上,认识地震灾害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对于抗震减灾以及灾后的恢复重建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5·12”地震灾害对雅安市经济金融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各项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为政府等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一、“5·12”地震基本情况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除四川外,甘肃、陕西、重庆等全国数十个省市区有明显震感,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直接受灾人口达1000多万。截至6月30日12时,地震已造成69195人死亡,18403人失踪,374177人受伤;经初步估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4000至5000亿元,约相当于2007年全国GDP的1.6%。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距离震中汶川直线距离仅120公里,是此次地震6个重灾区之一。地震造成雅安辖区内大量房屋、道路和输电、供水、供气、通讯系统遭受破坏,严重威胁了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同时对地方经济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截至6月18日,全市8个县(区)89.93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30人,失踪2人,受伤1351人。全市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3.43亿元,其中汉源县和宝兴县被列入全省21个重灾县,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53.24和17.59亿元。

  二、地震造成的直接损失

  1.重灾县房屋倒塌严重,群众生活生产设施基本丧失。全市房屋受灾累计倒塌40002户132007间,38767户127930间房屋严重受损,房屋及家庭财产累计直接经济损失520677万元。重灾区汉源县34728户114602间房屋倒塌,其中23491户77519间房屋严重受损,导致数万人无家可归;宝兴县农户受灾覆盖面积近80%,累计损毁房屋3.9万间62836平方米,倒塌房屋793户2617间;城镇损毁206户1098间16480平方米。

  2.交通受阻,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一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路基、防护栏、桥梁等)遭受不同程度损毁,直接经济损失41298.5万元,其中:危病桥61座,机耕道损毁880公里,吊桥损毁118座,码头、客运站、车辆等共计损失1226.7万元;二是电网遭受灾害,累计受损线路倒杆2281根,断线2509公里,输配电及调度通讯设备损失850台,172处水电站、3072处地方电网受损,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41551.25万元;三是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市政道路、桥梁、供排水设施、天然气设施、路灯、环保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等)因灾受损累计直接经济损失52555.8万元;四是通讯系统损毁固定基站和站房76个,损毁光纤传输线路200余千米,累计直接经济损失4368万元。

  3.地表覆被严重受损,农林渔牧业损失惨重。地震引起的地表运动破坏了雅安大量农田水利设施,造成农林渔牧业等直接经济损失8.40亿元。据统计,全市农作物受灾5.68万亩,经济作物受灾3.36万亩,损毁沼气池17462口,农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11640余万元;林木损毁0.8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726万元;水利基础设施严重受损,12座水库、194口山坪塘、322公里引水工程、396公里人饮工程、20处提灌站、12公里防洪堤、73亩鱼塘、384处水利管理设施受损,累计直接经济损失13825万元;因灾死亡大牲畜7686头(只),圈舍倒塌307301平方米,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6660万元;引发地质灾害224处,损毁耕地84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

  4.工业企业生产受影响较大,产值和销售均大幅下降。地震灾害对雅安市工业企业影响较大,企业厂房普遍发生裂缝,抽水泵损毁,自来水管爆裂,变压器被烧毁,电线被拉断,造成企业停电、停水,95%以上企业被迫停产。据统计,全市受灾企业537户,死亡5人,受伤35人,全部经济损失126462.16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9户,直接经济损失112138.20万元;市属以上工业企业10户,直接经济损失30840.29万元。截至6月18日,全市还有46家规上企业因灾停工,占规上企业总数的12.37%。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在我市监测的15种产品中除发电量和精制茶产量比上月有所提高外,5月原煤、纸浆、炸药等产量均大幅减少,其中化肥产量为0,有色金属、中成药、纸浆、花岗石板材等产品产量比上月下降都超过了50%;5月份全市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分别为11.17亿元和11.59亿元,月环比分别减少27.03%和20.4%,其中43户重点成长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亿元,比4月减少2.37亿元,下降29.77%。

  5.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受损严重。此次地震中,雅安市金融系统虽无人员伤亡,但财产损失严重,其中自有资产预计损失0.6亿元,信贷资产预计损失2.92亿元,全市27个金融机构网点因房屋、设施受损或网络中断而不能正常营业,占金融机构网点的9.85%。其中,汉源县所辖的工行、城信社、农信社和邮政办公楼及宿舍因受损比较严重,所有金融机构网点均不同程度存在无法正常营业的情况;名山县农村信用社联江分社、万古分社营业场所、石棉县农村信用社田湾分社、雨城区南郊分社因办公室塌陷,均不能在原址正常营业。

  三、地震对雅安经济增长的影响

  1.短期内全市经济增长可能面临减速。地震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地区经济增量的影响。地震造成了雅安大量人员伤亡,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受损严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乱,不少企业被迫停产。截至6月18日,全市372户规模企业中还有46家企业继续停产,占规模企业户数的12.37%。据统计,5月份全市工业总产值比上月减少4.14亿元,销售产值减少2.97亿元。地震影响显而易见。二是由财富损失带来的负增长效应。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如目前“5·12”地震已造成雅安市直接经济损失143.43亿元,占2007年全市GDP的81.15%;而重灾县汉源和宝兴的直接经济损失占2007年GDP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40.58%和192.87%,这些损失势必会导致地区经济总量的积累值减少,大大减慢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低地区经济竞争实力,影响到整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一是因震后交通中断,部分食品、饮用水、帐篷等需求加大,又不能及时从外地采购,价格上涨明显;二是化肥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受地震影响,雅安市氮肥厂全面停产,肥料经销商组织不到货源导致化肥供应紧张,特别是尿素价格上涨明显。截至5月26日,尿素零售均价2550元/每吨,比上月单价上涨375元/每吨;复合(混)肥零售均价2100元/每吨,比上月均价上涨260元/每吨。三是灾后重建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需求旺盛,在市场作用下其价格有上涨趋势,据石棉县反映目前钢材价格已上涨到每吨近6000元。虽然,根据省物价局《川价电发(2008)34号》文件精神,雅安市已对部分价格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目前全市价格保持稳定,但价格干预一旦取消,以农副产品价格为主的物价上行压力仍然比较大。

  3.旅游业将处于下滑状态。近几年,雅安市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旅游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雅安市共接待游客65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4.86亿元,分别比06年增长36.84%和33.94%。此次地震却使旅游业遭受严重损失:景区公路路基、旅游景观毁损,部分接待设施倒塌,上里古镇、碧峰峡、百丈湖、蒙顶山、喇叭河景区及部分宾馆饭店不同程度受损;旅游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2591.25万元。更重要的是地震灾害会给游客造成心理影响和负担,导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雅安市旅游产业将处于下滑状态。震后第一个节假日——6月7-9日的“端午节”,雅安市共计接待游客3.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76.61万元;而此前的“清明”小长假仅雨城区就接待游客7.22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65.2万元。

  4.金融机构抵债信贷资产预计损失较大,信贷资产质量有下降风险。“5·12”地震发生后,雅安市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受到重创、部分企业厂房设备严重受损,在这些损失中有一部分是金融机构的贷款抵押物,它们的受损将给雅安市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带来风险隐患。据统计,截至4月末全市抵债资产总额1.96亿元,截至6月3日全市抵债资产因灾预计损失0.2亿元,损失率达10.08%。其中,农行抵债资产损失最大,为0.12亿元,占全市抵债资产损失的60.82%,其损失率也高达32.88%。

  四、对策建议——灾后重建的路径选择

  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建设。因此,雅安市重建工作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为导向,科学规划,争取国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等的支持,以重建为契机促进雅安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有关货币和信贷政策方面的对策建议

  1.推进机制与制度创新,切实加大对灾区重建的支持。信贷资金是我国灾后重建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面对灾区恢复重建的信贷需求,金融机构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采取有倾斜的信贷支持措施:一是根据灾区金融需求情况适当扩大信贷规模,全力保障那些项目资质良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信贷资金需求;二是实行利率扶持政策,对灾区企业贷款应执行基准利率甚至适度下浮;三是对灾区贷款要特事特办,开辟“灾后重建信贷绿色通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四是要重点支持地震灾害中受损严重而又关系国计民生的水、电、气、路、桥、学校、医院及农民生产生活等灾后重建项目。同时,灾后重建还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通过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在政策上提供长期的支持:一是对地区实施差别化宏观调控,如灾区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别化;二是创新金融工具,完善灾区金融服务体系;三是转变巨灾补偿理念,逐步建立巨灾保险机制。

  2.建立灾区恢复重建专项贷款和补偿机制。针对目前灾区企业厂房、农户住房受损的现实问题,建立灾区生产生活恢复重建专项贷款,明确贷款适用范围、利率和期限。财政部门对灾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应给予营业税、所得税减免或其他补偿扶持的政策措施以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支持。

  3.切实履行“六项服务承诺”,提高灾区金融服务水平。金融业是很重要的服务业,也是经济的生命线。灾区金融业的恢复重建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布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提高网点硬件设施水平;另一方面要切实履行“六项服务承诺”,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做好救灾款项的支付清算服务、做好资金调运和汇划、开启抗震救灾绿色授信通道等工作,针对灾区群众急需的金融服务需求和特别事项,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4.快速核销地震灾害造成的呆账贷款。5月23日银监会下发了《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的银行业呆账贷款核销紧急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08年修订版)》的规定,对于借款人因本次地震造成巨大损失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以保险赔偿、担保追偿后仍不能偿还的债务,应认定为呆账并及时予以核销;对于银行卡透支款项,持卡人和担保人已经在本次灾害中死亡或下落不明,且没有其他财产可偿还的债务,应认定为呆账并及时予以核销。这对切实减轻受灾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负担、推进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各法人金融机构根据通知要求尽快明确已损坏房屋按揭贷款的核销减免办法,快速推进地震灾害造成的呆账贷款的核销工作。

  (二)灾后重建规划方面的建议

  1.结合城乡统筹建设,妥善安置灾区群众

  “5·12”地震后,雅安市汉源县和宝兴县频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大量农房倒塌,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农作物损毁严重,数十万灾区群众需要安置。一是要科学评估灾区生态承载力,把那些泥石流等地震灾害频发的地方确定为不适宜居住区域,鼓励灾区群众异地安置,农村往城镇安置,山区往平地安置;二是抓住汉源县城需要大规模重建,大量人员需要集中安置的契机,完善各项配套制度,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三是鼓励受灾地区群众变被动接受救助为积极的自救自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我重建,通过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四是完善灾区群众的社会保障建设,从养老、扶困、医疗、就业、就学等方面入手,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要特别关心“三孤”(因灾害造成的孤儿、孤老和孤残)的安置工作。

  2.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地震灾害对雅安经济的破坏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恢复的,要挽回灾害损失,实现经济恢复性发展,必须选择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雅安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要抓住灾后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立足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链的发展,加快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一是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重建为契机,重点发展“3+1”(水电及电冶、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和新材料)优势产业,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二是继续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填补成都、都江堰、阿坝等重灾区旅游市场的缺位,提升雅安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地位;三是发挥雅安作为川西交通枢纽的作用,高标准规划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力发展雅安的现代物流和商品配送。

  3.多渠道筹措资金,创新灾后重建投融资模式

  灾后重建资金需求量大,单靠财政一方面的力量很难解决,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灾后重建投融资模式。一是财政方面要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在保障灾后重建财政资金充裕的同时,政府还要通过财政补贴、贴息、资助、税率确定、税收优惠、退税等措施长期支持引导企业恢复重建和生产自救,鼓励社会民间组织投身灾后重建;二是银行机构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信贷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三是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地震保险,像新西兰、日本等地震频发国家地震保险中突出政府参与的特征,由政府提供地震再保险,可以有效提高灾后重建的效率,对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都有很好的正面效应;四是探索发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债券,运用市场化手段,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五是大力培育上市公司,在直接融资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防灾减灾方面的建议

  “5·12”地震以及年初的冰冻灾害造成的严重损失都暴露出了我国地区承灾能力的薄弱。雅安由于常年多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同时雅安又处在海原-松潘-雅安地震带上。作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雅安应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在摸清自身地质条件及气候特点基础上,认真汲取教训,加强防范和预警,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1.进一步加强灾害监测的作用,提高灾害预报准确度。因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雅安各区县经常会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2001年6月-2005年,雅安市被选定为我国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研究示范区,通过观察监测得出了“示范区重点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在预防灾害损失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建议恢复这些地区的灾害监测工作,并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强化灾害的预警预报。

  2.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强制措施,建立“灾害预警及防护条例”。我国虽已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但目前还缺乏综合防灾减灾的法律,“致使当今中国城市综合减灾体系建设形同虚设”。从法律体系上确立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地位刻不容缓。例如: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政府应强制规定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等级,并严格落实建筑物质量责任制等。

  3.建立多部门协调的灾害预警防范系统。建议成立综合防灾中心负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和协调,政府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工作,公安、武警、民兵预备役为主体的应急处置骨干队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和社会志愿队伍,各方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衔接,使整个防灾活动始终处在有序运作的良好状态。

  4.深入开展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全民防灾自救能力。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公园、商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加强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的防灾意识;建立“防灾减灾日”,开展综合防灾减灾模拟训练,提高群众在灾难来临时的自救能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审签领导:吴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