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新村建设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我市赴崇州市参观考察新村建设侧记
建设灾后美丽新农村是广大灾区群众的美好愿望。灾后新村建设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应如何完善?如何推动产村相融,让群众在住上好房子的同时,也过上好日子?
20日,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徐其斌,副市长廖磊率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赴崇州市参观三郎镇凤鸣村、街子镇会元村、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新村、桤泉镇荷风水村,学习、借鉴新村建设的经验。
规划合理
安置点配套设施齐全
走进曾入选“成都市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优秀设计建设项目”的三郎镇凤鸣村,川西林盘和农房互相映衬,院落间田园小径相连,一派惬意的乡村风光。
凤鸣村在规划设计时,共提供了5种户型15套图集供村民选择,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生产、生活习惯自行选择。因此,建成后的安置点独立民居、联体别墅并存,充分体现了当地民风民俗,这为凤鸣村“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小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凤鸣新村的社区办公室、就业服务站、农贸市场、停车场、广播电视站、公厕以及道路、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参观感受】
凤鸣村独特的美景,吸引了宝兴县委农工办主任李登强的注意。他认为,凤鸣村的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现在省上提出新村建设按照前庭后院的方式进行,打造‘微田园’,凤鸣村不仅展现了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还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据介绍,在灾后新村建设中,宝兴县提出了将新村建设成为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出色、村容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的理念。
产村相融
生态田园乡村旅游
石桥、荷塘、园林……这些元素,组成了具有“荷塘月色”意境的高墩旅游小村,这里是街子镇会元村“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统规自建的安置点。当地充分利用紧靠川西旅游环线,临近街子古镇和青城山等优越条件,采取“一三互动、产村相融”的方式,将旅游产业作为安置点群众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目前形成了餐饮、垂钓、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格局,带动了乡村发展农家客栈旅游服务。
“我们采用组团散落林盘形态,以合院、庭院为主,有联排、双拼和独幢建筑,分为2人户、3人户、5人户、6人户、7人户五种户型组团。”街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祥说,这个占地40亩的小村集中居住了117户村民,通过打造新农村综合体,形成了桃园、李园、兰园、葵园组团式,家家户户有“微田园”的新村格局。
【参观感受】
“崇州市的新村建设除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产村相融,也让当地群众找到了今后发展的支撑点。”芦山县副县长王志鸿说,“我理解的是,新村建设要以规划为导向,规划先行的基础上,加大产业投入和产业建设,保证老百姓在灾后重建以后,搬进新居的同时能实现增收致富。”
据悉,芦山县在新村建设中,提出实现家家有产业,促进群众奔康致富的目标。一方面围绕新村聚居点和农户定居点,打造以龙头企业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的内环圈和以农户适度规模养殖为主的外环圈,另一方面构建猕猴桃产业带、高山观光生态茶叶产业带、冷水鱼养殖产业带,实现构建“两圈三带”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创新机制
集体建设用地折资入股
在新村建设时,不少地方面临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在这一点上,桤泉镇荷风水村探索了一条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实施主体、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向银行融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具体操作中,荷风水村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折资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再以社员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向银行融资;而整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落地本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荷花、金银花、红提为主的“三千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解决了新村建设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和“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土地综合整理后,群众受益情况如何呢?为此,桤泉镇党委副书记周艳红为我市参观人员算了一笔账:荷风水村6组村民付玉明家的集体建设用地和房屋等方面的收益,在扣除人均基础设施配套费后,共11余万元;而付玉明家的房屋是统规自建的3人户,总花费12万元,因此,付玉明共出资6100元,就住进了新房。
【参观感受】
“崇州市新村建设的理念超前。目前新村建设后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群众将来靠什么生活?崇州市在产业发展上的功夫做得足。”市林业局党委委员、机关总支书记何晓波谈起自己参观后的感受时说。
据了解,目前我市各县区创新机制,探索新村建设中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突破。雨城区推广“村引企建→出租流转→经营回收”的BOT模式,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国资股”的形式投入新村综合体建设。而名山区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积极引入市场化、社会化融资路子,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集中财力推进新村建设,按户实行新村基础设施配套补助政策,提高了群众进新村的积极性。
记者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