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红军战斗地 今朝美丽幸福村——走进芦山县龙门乡

来源:
2016-10-21 10:52
浏览:
收藏 打印

红军长征·在雅安

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攻打芦山县城,川军杨国桢师固守不出,红军为夺取芦山县城,改攻县城北20公里之青龙场。

5日,红九军二十五师攻占青龙场,隔河与同日经五家口增援的川军石照益旅对峙。7日,红三十军八十八师经太平场、宝盛场、玉溪河、镇西山、钟宝山、五家口,截断尾随石旅的周重生旅增援部队。9日夜,红八十八师从钟宝山向西包抄石旅,同时,红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从青龙场巧渡芦山河;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一个营从王家坝东渡芦山河,三面夹击,石旅不得已丢掉碉堡,沿芦山河向芦山县城败退至甘溪坝、石山寺一带被红军围歼。红军伤亡、俘虏石、周两旅5700余人。

朱德元帅在《青龙场的战斗是天芦战役中的模范战例》中赞扬:“此一战斗彻底消灭了刘湘的主力劲旅,如不重新补充整理,决难恢复他的战斗力。而不仅仅是打垮了敌人,追获一些枪支可比”。

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在1935年6月和1935年11月进入芦山,并在芦山建立红色政权,为芦山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红军长征·精神传承

一名红军战士手持步枪冲锋杀敌,一位农民飞奔指方向,一名红军吹号手昂首吹号……

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的田野间,矗立一座石台,上面是红军雕像,石台上书“青龙场战斗遗址”。

在雕像背后,有着青龙场战斗遗址和红军长征青龙场战斗纪念厅,向世人展示了那一场“模范战例”。

参观了红星村的青龙场战斗遗址后,往龙门乡古城村前进。

在古城村的“龙马广场”周围,矗立着众多崭新的木屋,村民们或在家里或在田间忙碌着。

在靠小溪边处,只见一棵金丝楠树直矗云天,树干直径有2米多,六七人合抱才行,树高20多米,树冠面积有几百平方米。

“一枝树枝长得很像马头。”众人都被这景象吸引,芦山县党史办负责人骆志勇说,“传说那像马头一样的树枝是徐向前元帅的战马病死后,埋在树下慢慢长成的。”

树下有一水井,井水冬暖夏凉,井水从树根下冒出。

如今,那马头样的树枝仿佛回忆着当年徐向前元帅在此的点点滴滴。

走过小溪,穿过竹林,来到一处四合院,上面挂着“红三十军军部遗址”的牌子。

“古色古香的房子曾是红三十军办公的地方。”60多岁的骆朝琼给一行人讲起她所知道的红军故事,骆志勇不时补充。

古城村,作为一处重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也作为雅安四合院中的民居典范,如今大院时时迎来旅游者和文化研究者的目光。

如今,走在芦山县龙门乡的新村里,游客可以随处看到古色古香的木屋和木楼。

在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红星村等新村内,当地的村民依托这里的资源,已经在重建的木楼里开起了农家乐,为前来参观旅游的客人们提供食宿……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黄伟

记者感言

芦山县龙门乡,是红军长征时战斗过的地方。

在经历灾后恢复重建后,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很多村民在新村里开办农家乐,搞起餐饮。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他们发扬着不怕苦不怕累、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向世人展示着灾后重建成果。

如今的芦山县龙门乡,一条条水泥路,犹如一根根彩带,把一栋栋重建新房、一个个产业园连在一起,纵横成片的庄稼地里生机盎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