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脱贫“造血”能力 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荥经县牛背山镇创新“农民夜校”促发展
牛背山镇”农民夜校”上的餐饮课堂
雅安日报/北纬网讯 “专业老师就是不一样,菜品形状、摆盘、色泽、口感都很好。我们学了很受用,等以后牛背山景区建好了,我们也这样做菜招待客人。”不久前,荥经县牛背山镇楠林村驻村工作队邀请国家特一级厨师、老百姓饭店“掌门人”及大厨冯天云,给当地群众面授“荥经味道”制作技艺,并传递本土特色餐饮文化。
3个小时,12道荥经名菜。“冯大厨”先从理论讲起,分享了每道菜背后的文化典故、制作方法要领,再掌勺逐一示范,让大家在现场观摩中,观形、闻香、品味、学艺。
楠林村村民高尚芹,已在集镇经营餐馆20余年,却从未参加过任何专业培训。而今,大厨入村培训,她直接给大厨当助手,学到的东西更多,领会起来也快。
从“农民夜校”移动课堂,到“农民夜校”微课堂,村民学到的知识还很多。楠林村依托“农民夜校”线上线下平台,进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等精神宣讲,开展政策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以及餐饮技能、微店经营、养蜂等生产技能培训,全方位、多层次提升老百姓的发展能力。
自“农民夜校”开班以来,牛背山镇始终坚持“三创新”,确保“农民夜校”真正服务于“三农”,助力脱贫攻坚。
创新模式,延展深度。牛背山镇因地制宜开设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科目,使党员群众学习到喜闻乐见、能学实用的课程;同时结合产业发展,汛期避险,秸秆禁烧等到实地开展教育培训,把“农民夜校”开到田间地头。
创新方法,拓宽广度。整合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资源,推行“固定课堂+流动教学”方法,采取专题讲座、实操训练、交流讨论等方式组织教学,并积极引进“互联网+”教学方法,通过互联网答题、微信互动等方式让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其中,拓宽“农民夜校”广度。
创新管理,确保力度。镇党委制定“农民夜校”实施方案和考核方案,定期不定期检查各村夜校开展情况,确保全镇各村夜校正常有序开展,此外,还建立责任清单并坚持清单化明责,精准落实镇村两级责任主体,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民夜校”精细化责任体系。
截至目前,牛背山镇4个村“农民夜校”共培训50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生产技能,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记者 蒋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