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媒 描绘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蓝图 ——翻开《马岭镇文化志》看乡村文化振兴

来源:
2024-07-07 09:46
浏览:
收藏 打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没有乡村文化振兴,就没有真正的乡村振兴。

前不久,由名山区马岭镇人民政府组织编纂的《马岭镇文化志》出版。这部专志是全省首部乡镇级专志,承载着马岭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详细记录了该镇从东汉时期至当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是马岭镇挖掘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一大举措。

近日,记者走近该书编纂团队,与该书主编余安敏一起翻开《马岭镇文化志》,感受该镇乡土文化发展的脉络。

马岭镇茶园风光

盘点文化家底

挖掘文化资源

马岭镇位于总岗山尾端,与丹棱县、蒲江县交界,境内低平坝、丘陵相连,乡风淳朴、景色秀美。

在名山区,马岭镇有着“顶子之乡”的美名。“蜀汉名臣卫继的故里就在马岭镇,在卫公村还有保存完好的‘卫继故里碑’,卫公村也因卫继而得名……”说起这本刚出版的专志,余安敏打开了话匣子。

从蜀汉名臣卫继的生平,到马岭镇清代的文化教育,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岭镇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余安敏娓娓道来,所讲述的内容可以说是专志内容的精简版本,足见其对该书的熟悉程度。

讲述完马岭镇悠久的耕读文化后,余安敏又简要介绍了马岭镇丰富的茶文化、优美的自然生态文化、新时代红色文化基因等内容。这期间,他未曾翻阅过书籍,却对书中内容烂熟于心。

“余老师是我们马岭镇的文化活历史。”说起余安敏,马岭镇党委委员、该书编纂委员会委员万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今年71岁的余安敏对马岭镇十分熟悉。作为土生土长的马岭人,余安敏在这里出生、长大,又在这里工作、退休。从马岭中学退休后,他专注民俗研究、乡土文学创作,著有《留住乡愁》《书香马岭》《马鬃岭传说》等作品。2018年6月,《马岭镇志》编纂工作启动,余安敏成为该书主编。《马岭镇志》编纂完成后不久,2021年11月,《马岭镇文化志》编纂工作启动,身为专志主编的余安敏又出发了。

为了编好这两本志书,这几年,余安敏在马岭镇乡野田间来来回回多次,足迹遍布全镇。他用脚步丈量着家乡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家底,用文字记录下马岭镇的岁月变迁。

翻开《马岭镇文化志》,全书共167页,包含前言、大事记、正文、附录、后记等内容。正文部分共有十一章,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详细介绍了马岭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马岭镇自然景观七星大峡谷一隅

耕读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民间医学、民俗民风拾遗、民间文学艺术,这是《马岭镇文化志》中介绍的文化类别。细细阅读其中内容,“详”到马岭镇流传的民歌曲谱,“细”到服饰特色、饮食习惯这些生活细节,都有记录。

万伟介绍,《马岭镇文化志》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突破了“文化教育”的狭义局限,涵盖了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的方方面面,上自东汉时期,下至当代社会生活,是马岭镇社会生活的沉淀与积累。

“我希望通过文化志的编纂,用文字把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马岭镇文化现象分门别类,系统化、条理化地整理出来,让后来人无论是宣传推介,还是续写马岭镇文化志,都能有一个蓝本或参考。”余安敏介绍,这本专志以史实为依据,力求全面呈现马岭镇社会文化的真实面貌,为后世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传承优秀文化,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马岭镇余沟村一隅

赋能乡村旅游

助推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

在马岭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先民们随着历史的脉动,伴着社会的潮起潮落,与时俱进,为后人沉淀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通过编纂《马岭镇文化志》,马岭镇丰富的文化财富有了来处,也有了去处。

“读了这本专志,我对全镇的文化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下一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阅读《马岭镇文化志》后,马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唐旭说,马岭镇与蒲江县、丹棱县接壤,眉雅古道、盐铁古道、茶马古道在这里交会,曾是一个商贸重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里因交通劣势不复昔日辉煌,“如何重现马岭镇曾经的繁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掉队,走出属于马岭镇的特色发展之路,推进文化振兴,是马岭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着力点。”

近年来,马岭镇坚定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文化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聚力,通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出马岭镇浓郁的乡愁文化。

徒步爱好者在马岭镇老峨山中游览    马岭镇自然景观七星大峡谷一隅

对于马岭人来说,文化自信是流淌在骨子里的底气。天目寺、卫继故里碑、看灯山摩崖石刻造像、茶马古道遗址大石梯……散落在乡野里的历史遗存遗迹,丰富着马岭镇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老峨山、月南山、看灯山、七星大峡谷等众多自然景观,则让身处青山绿水之间的马岭镇秀色可餐,具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

在万伟的办公室里,张贴了一幅约有半面墙大小的马岭镇文旅地图。地图正中,是马岭镇地图全貌,其中用红色标记标注了该镇境内目前所有的文旅资源。在地图四周,是马岭镇各处文旅资源的照片及简介,共有21处。

“两合水湿地公园、小海子、字库塔……把这些文旅资源开发好、串成线、连成片,马岭镇全镇都是景。”站在文旅地图前,万伟对马岭镇的未来充满期待。

就在6月中旬,马岭镇“江山多娇”文创项目启动建设。这一项目位于该镇山娇村,以马岭镇的历史文化为主题,结合特色文化资源,以“小古城+小长城”为主要载体,配套建设牌坊门、文武门、演艺台、烽火楼、英杰厅、碉楼等设施,建成后将融观景、纪念、休闲为一体,是马岭镇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

游客在马岭镇参观大石梯

以项目作支撑,马岭镇迈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坚实步伐。未来,随着省道104线改建工程马岭镇段规划建设内容的实施,曾因路而“困”的马岭镇将拥有穿越全境的省道。“这条路是大峨眉旅游环线的其中一段,建成后对马岭镇乡村旅游发展有重要意义。”唐旭说,依托这条道路的建设,马岭镇正谋划在环线周边布局旅游业态,把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将文化志中总结出的饮食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等文化资源用好用活,打响“天目贡茶”等当地特色品牌,讲好马岭镇的文化故事,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领广大马岭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丽  名山区马岭镇供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