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尚法为雅、善治为安” 专家媒体聚焦雅安法治品牌建设
四川经济日报雅安讯 (记者 庄祥贵 文/图)“‘尚法为雅,善治为安’是雅安一张靓丽的法治名片”,在7月17日举行的“法治中国·走进雅安”主流媒体采风暨法治雅安建设研讨会上,专家们对雅安法治建设已取得的成绩高度肯定,并积极建言献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雅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始终坚持把全面依法治市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任务和系统工程来抓,牢固树立“工作推进、法治先行”的理念,并确立“尚法为雅、善治为安”的法治雅安品牌,将法治建设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加群众幸福感的品牌工程来打造。
在雨城区土桥社区,社区党委书记卢德芬为专家、记者们介绍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创新。该社区围绕“微权清单”,同步设置党务、居务公开栏,创办了“幸福土桥”民情报,实行居务、重大事项执行全程公开制度,做到群众办事公开透明。
在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新村,乡长陈文彬介绍说,红草新村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新村,新村建成入住后,将新村建设时期的自建委过渡到现在的自管委。现在,新村自管委认真贯彻《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探索设立环境整治组、文明和谐组、安全稳定、产业发展等小组,自管委成员各司其职,负责新村日常管理工作。
专家们对于雅安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案例非常感兴趣,不断发问,不时又指点一二。来自中央、省(市)16家主流媒体的记者们在深入细致的采访中,也不断对法治雅安建设的成功经验表示点赞。
在法治雅安建设研讨会上,专家们的精彩发言不时引来阵阵掌声。国际关系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李汉军通过宏观分析“法治中国”实现过程,结合当天的调研,赞赏了雅安推进基层法治工作的方式。李汉军表示,在新时代,法治工作要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号召作用,同时也要扎根基层、依靠群众,探索群众自治、群众参与等创新形式,增强人民群众主体性,将“法治”和“德治”结合,重视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统一,善用地方立法权,最终实现为民服务的目标。
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卫民则认为,雅安的基层法治实践值得探讨、推广。他说,“微法治”工作的开展需要更多基层自治组织、家庭、个人等“细胞”的介入,与“微权力”“微德治”等有机结合,不能仅依靠强制规定作为治理的手段,以点带面,以小鉴大,在基层中弘扬和传播正能量。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夏良田说,“尚法为雅,善治为安”是雅安一张靓丽的法治名片,提升法治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良法善治,通过法治、善治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是建设法治雅安、和谐雅安的关键。
“雅安的村(社区)办事透明化,管理平面化,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李毅表示,雅安的基层村(社)通过一系列服务于民的创新举措,在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同时,不断引导群众懂法、会法、尚法。
“专家们的意见建议高屋建瓴、切中要害。既找准了穴位,又开出了良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我们领略了各位的学识智慧和真知灼见,为我们进一步深化依法治市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雅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华强在致辞中对专家们建言献策表示感谢,并表示全面依法治市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更是一个一以贯之、持续推进的过程,法治雅安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研讨会上,省司法厅副厅长姚正奇高度肯定了,近年来法治雅安建设不断取得的新成效。其中,选明白人、干明白事、交明白账的法治保障灾后重建机制被推荐为全省基层治理创新与法治四川建设会议交流经验;“自管委”新村聚居点治理模式和“民薪工程”被双双列入2017年四川法治蓝皮书课题;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被评为全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