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传统村落·雅安”系列报道 清幽宁静 魅力古村韵味悠悠——探访汉源县九襄镇民主村

来源:
2016-12-25 01:32
浏览:
收藏 打印

城市喧嚣的生活使很多人在潜意识里或多或少都存有回归田园生活的情结。

今天的城里人,吃着美味佳肴,穿着华丽服饰,听着流行音乐,品味着多彩生活的同时,内心深处却怀念着曾经的土鸡蛋,生态菜,纯粹的地方戏曲。

汉源县九襄镇民主村老街古色古香,民居古韵十足,楼台亭轩,交相辉映,曲径绿树,摇曳生姿。就是这样一个能让精神回归自然,让沉寂已久的纯真从尘嚣烦扰中惊醒,让阳光透过肌肤照进心里的每个角落,让快乐自然流淌的原生态生活体验地。

热闹老街 景随步移

精致的雕花窗户

老建筑上随处可见的精致雕梁

石牌坊

惟妙惟肖的木墙浮雕

12月13日上午,阳光正好。到了汉源县九襄镇往东再行不远,穿过一段热闹的商业街,便到了民主村老街。

土灰色的路面,黄泥土的外墙,蛮石、青瓦结构的古民居,行走在迂回悠长的水泥路铺成的古巷中,恍如隔世!

来来往往的村民、叫卖不绝的小贩、颇具特色的店铺……走近老街,热闹的气氛扑面而来,让这条出现于明末清初、上了“岁数”的老街显得神采奕奕,风姿不减当年,多少过往的繁华与秘密都收藏其中。

狭长的街道行人不绝,阳光打在路两侧鳞次栉比的青灰色的屋瓦上,猫狗们享受慵懒冬色的好去处。

李树全是老九襄人,见证了这条街的繁华。“以前赶集的时候,这条街上人多得都走不动,现在留在村里的人少了,没有当年那般热闹了。”他点上一支烟,慢悠悠地吞云吐雾。

老街往日热闹的情形,仿佛一直在他脑海中没有散去:“昔日赶场,在狭长的街道上想走得快些根本不可能——人太多了!”人山人海, 摩肩接踵,李树全只能在赶场者中钻来钻去,向家的方向挤。

李树全介绍,民主村老街为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古盐道交汇点,重要的交通驿站和商品交易聚集地。与老街相连的小巷从上街往下依次有:甘沙巷、福兴巷、文庙巷、何家巷、火炮巷、石灰巷、宜头巷、米仓巷、牌坊巷,在街头现存栅子门北门,街尾有九襄栅子门南门遗址,与南门相连有九襄石牌坊。古时在九襄民主村老街进行商品交易或转货后,出南门,经牌坊,可经南丝绸之路,过大树堡,越清溪关,返至南诏、大理;亦可出石灰巷,过茶马古道川藏线,经宜头(今汉源宜东镇),翻飞越岭,至康藏;也可在老街上交易后,经栅子门北门,过清溪、雅安、返至成都。而今,国道108线和雅西高速经此而过,成为成都连接康藏之咽喉。

民主村地理位置依山傍水,日照丰富,汉源县主干流流沙河经九襄而过,各方因素适合农作物如水果、蔬菜等生长,而民主村为九襄历史上交易中心,现存的老街如今依然繁荣,因街道相对狭窄,运输车辆无法通过,加之新街异地修建,故古建筑保存比例较大,街道两侧门面较小,有剃头、手工加工、农具出售、茶铺等三产交易。

民主村含整个九襄老街,老街古建筑占有重要比例,且集中连片,新民街、共和街和建国街依次相连,宽约4米,大多为晚清和民国时期木结构穿斗式建筑。现80%以上均为木板门面,主要为日用品、裁缝、药房、茶号、小吃等商铺。经调查,确定了老街部分重要古建筑群和重点古建筑约15处。其中,古建筑保存较好的如道生昌、九襄石牌坊、王家大院等。

走进建国街曹培亨老人的家里,老人正恬静而惬意地坐在门口的石墩上。古宅大门的门槛门框门墩,均为完整的大石块打造,四侧都刻有花鸟虫鱼图案,雕工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门槛历经世世代代磨蹭,表面光滑圆润,油光可鉴。“祖辈对房子爱惜之情传承至今,也不让任何人动,只是对房间格局进行了简单装修。”老人说,他一直居住在老宅中,每天都要打扫卫生,保持清洁干净。这是他生活的地方,是他成家立业的地方,一草一木皆成记忆。”

戏曲民俗 渐行渐远

古村落里还用传统方法制作锅盔

传统四合院“王家大院”

九襄镇民主村一角

古村落老街上的老年人

时光静静地在山间流淌,在李树全的描述中,记者得知兴盛一时的戏台坍塌了,旺泉般的老井枯竭了,连陪伴荫庇了十几代人的老树也悄无声息地走了……光阴带走了能带走的一切。只有慈善机构——十全会和门口唱着戏曲的老人们,像恋家的人眷恋着这片土地,又像大浪淘尽后的金沙,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闪闪烁烁,焕发着光彩。

行走老街来到十全会,仿佛一下子置身于祠堂,让人有种如梦如幻,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十全会建于清光绪年间,据考证,十全会是一种民间慈善机构,光绪 19 年(1893 年)乡人李步瀛等在汉源街组建“培植十全会”,举办施年米、施寒衣、施药物、施茶汤、种牛痘等慈善活动。清末时期为民团总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中共汉源县委又设在这里,后县委迁至富林后改为“九襄镇文化站”,成为九襄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地方,后来,将十全会用于九襄镇人们节目汇演的地方,通过节目汇演让历史文化留存印记。

其实,老街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化瑰宝,更流传着尚武崇文的传统风俗和向上的精神。

丰富的民间习俗,特有的民俗风情,给古村老街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丰富的内涵。说起当地的风俗,围观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戏台、围鼓是永远热衷的话题。

走在民主村,还能看到一座保存良好的百年老戏楼,老戏楼在一片古民居中显得十分抢眼,这是当地现存唯一一处戏楼了。

“听老一辈的人讲,以前,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六晚上,村里都要举行大型的游花灯活动,百盏花灯一字排开,在村里往来穿梭,驱邪恶、庆丰收,那阵势是相当壮观。每逢年节,或是农闲的日子,周边的戏班子都会来村里演出,一演就是好几天,热闹非凡。即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经济已经非常不景气了,也常有戏班来这里演出。”村中老人说道。

除了慈善机构和戏楼,民主村最闻名遐迩的,就是川剧围鼓了。

“我小时候,九襄镇上、富林镇上茶馆多的是,几乎有茶馆的地方就有围鼓的声音。”想起川剧的锣鼓声和悠远的唱腔环绕在精美雕花的房梁间,村民薛云鹏兴致高涨。

“汉源川剧团第一任团长廖蜀常,在当团长之前就是从打围鼓开始的。”虽然薛云鹏并没有加入过川剧团,并不算川剧演员,但是他说,在那个时候,有不少人就是从围鼓这种民间表演形式开始,最后变成了川剧团演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汉源川剧相当吃香。川剧长年演,围鼓天天唱。”在汉源川剧团的影响下,汉源围鼓在解放后再次得以发展,茶馆、园坝、庙会乃至红白喜事现场都有围鼓出现,围鼓已成为人们积极参与的一种文化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川戏迷,围鼓迷。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九襄镇依然有不少老百姓喜欢围鼓。但电视、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九襄围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爱好者越来越少,九襄围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只有一帮“元老级玩友”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找个僻静的地方唱一唱过把瘾。但“元老级玩友”离开的离开,去世的去世,已经凑不起一整套表演班子了,原本打大锣的薛云鹏,也只得改行打起了指挥鼓,青黄不接的局面维持到2005年前后,九襄围鼓销声匿迹了。目前,能唱能打九襄围鼓的,只剩下薛云鹏和胡启福两人了。薛云鹏遗憾地说,不知道这次能否再次掀起一点涟漪,再组织不起来,以前买的戏服放烂了不说,随着他们逝去,九襄围鼓就要彻底失传了。

对于如何保护古村落,李树全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说,传统村落历经成百上千年发展,是一种文化血脉相连的生命联系,更是一种具有丰富性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待传统村落保护问题,从保护文化生态的综合因素和纵深层次上保护传统村落。据了解,现在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该情况,目前正在积极进行谋划,准备在近期启动传统村落的修缮保护工作。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文 郝立艺/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