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汉风 千年古韵——“文化芦山 探访古今芦山”之汉代文化篇
芦山东汉石刻馆里的石兽
古城墙和戏台
汉嘉古风,在南方丝绸之路上吹拂了几千年;巍峨神兽,屹立2000余载,不减昔日风采;汉姜古城内的古建筑和八月盛会,一直承载着
芦山置县已有2300多年,其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厚,涵盖了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其中又以汉代文化遗存最为著名,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
芦山有全国存量过半的东汉晚期石刻瑞兽11具,有樊敏碑阙、王晖石棺,还有祭祀蜀汉大将军姜维的平襄楼,更有承载芦山古城历史的汉姜古城……
石兽石棺 “叹为观止”的“汉艺精粹”
昂首、挺胸、曲腰、垂尾、跨步前行姿态,两侧有翼,作张口吐舌状,威猛凛然,似有举踵欲奔、静中带动的气质和威严凶猛的神秘色彩……
15日,在芦山县根雕一条街的一家艺术馆内,芦山县博物馆原馆长唐国富展示了他制作的“神兽”,获得游客称赞。
这些缩小版的“神兽”,原
“在芦山,汉代石刻遗存比比皆是,地面有碑、阙、石兽等建筑和雕塑,地下有石棺、石俑、画像石墓门和画像石雕。樊敏阙、碑及石兽,王晖石棺就是典范。”对于芦山的汉代文物,唐国富如数家珍。
位于芦山县东汉石刻馆内的樊敏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为扶壁式双阙。在阙的顶脊正中央刻有一
樊敏墓前的两具石兽,头似虎,形态矫健生动,双肩均有双翅,其中一具为雄性,叫千禄,前爪抚蟾蜍;一具为雌性,叫辟邪,前爪抓蟹。
王晖石棺是芦山县出土的东汉石棺中最早一具具有墓志铭的石棺,且墓志铭保存完好,至今可以诵读,其历史价值极高。石棺雕有栩栩如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两侧青龙白虎皆两肋生翼做腾飞之势,为“虬”龙,为“螭”虎;玄武,乃造
在芦山县东汉石刻馆内,还有汉代石狮、石羊、石龟,有的头上长角,有的身上有翼,还有一些“四不像”。
这些石兽,皆是汉代圆雕石兽的造
汉代石兽,造
芦山的11具汉代石兽,其中1具为姜城城门柱础石兽,现存于芦山县博物馆,有5具在芦山东汉石刻馆,其他的由雅安市博物馆代管。
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专程前来参观考察。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芦山汉刻,叹为观止”,是“汉艺精粹”,是“汉魂”。
汉姜古城
一座古牌坊与一段古城墙一起,矗立在芦山县城南街上,见证着芦山县城的发展变迁;两幢古色古香的木楼古建筑和一幢戏楼一起,永久
这里是芦山县最具特色的景点——汉姜古城。
走上汉姜古城内高大的古城墙,远望,与参天大树齐高,雄伟壮观。在汉姜古城内,顺着古城街道行走,飞檐、雕花精致美观,回廊、亭台、塔楼点缀其中,使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
这是芦山县最为出名的姜城遗址,也是芦山的核心区域。
姜城,也是芦山的别称。芦山旧城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49年—1565年)在姜城的基础上拓宽的。
相传,蜀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曾建土城于此,以御氐羌,姜城因此得名。姜维(公元
在芦山,与姜维有关的文物还有姜公庙、姜维墓、平襄楼、汉姜侯祠牌坊等,与姜维有关的地名也有很多,如安营坝、白虎营、镇西山等。
汉姜侯祠牌坊是为
平襄楼,梁柱皆为金丝楠所造,其造
相传,姜维在成都被曹魏乱军杀害后,又遭剖腹取胆,但见姜维“胆如斗大”。姜维的部下冒死从成都将姜维的胆抢回芦山,葬于芦山城东北的龙尾山上。因此,姜维墓又称“胆墓”。墓冢为圆形,四周用条石加以围砌,墓前立有“汉大将军平襄侯姜讳维墓”。
在汉姜侯祠牌坊旁,新建有一个供游人休息的回廊,回廊取名为“斗胆廊”。
在平襄楼后面,与平襄楼同一中轴线的木质古建筑便是姜公庙。
“姜公庙大殿为明代建筑,用来陈列姜维塑像。目前我们所见的姜维像是1993年通过民间集资用红砂石打制成的。”唐国富说,此庙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也是为
“从北宋到清代,
在平襄楼正对面,是一幢戏台建筑。
“这个戏台是每年
芦山县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祭祀姜维的传统习俗也被当地人称为“八月彩楼会”。芦山八月彩楼会自西魏形成以来,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当地一个大
戏台是民间群众表演歌舞的地方。平襄楼则是地方官员主持祭祀姜维活动的场所和观赏演出活动的中心。
平襄楼是我省唯一保留的
青山伴侠骨,绿水绕忠魂。芦山,这个从古老巴蜀悠远岁月中走来的小城,蜀汉三国姜维以其忠肝义胆和悲壮历史赋予它一个美丽的名字——“姜城”。
现在,汉姜古城内的新建建筑都以跟姜维有关的元素来命名,像姜姑院、伯约街、水军码头、斗胆大道……
如今的姜城,正依托悠久的历史底蕴,走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道上,以“汉姜古城”的名片,迎接八方来客。
本报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