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粮”单调 种出好“丰”景 ——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开启农旅融合新篇章
□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李丽 市融媒体中心 曹莉雪
白露过后,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大同基地的百亩高粱渐次染红。
基地负责人巴雄军连日来密切关注天气,期盼天公作美,尽快完成收割。
连绵的阴雨一度推迟了收割计划,直到9月24日,天气预报显示晴好,最高气温28℃,他和村民们终于盼来了收割的最佳时机。
游客在高粱地里拍照打卡
田野披“红妆” 收割正当时
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大同基地的350亩高粱在梯田间整齐排列,穗头饱满,长势喜人。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零散的坡地,大多处于荒芜状态。
“过去,村民零星种植水稻、玉米,地块小、产量低,机械化更谈不上。”巴雄军介绍,2022年,芦山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坡地整治为规整的梯田,配套灌溉沟渠,实施土壤改良,昔日的荒地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了“一季变两季”,为山区农业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高粱,本是北方常见作物,在芦山并不多见。以往,村民仅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多为观赏。如今,高粱却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选择。
把高粱发展成产业,芦山县没有现成的经验,村民也没有种植技巧,但亩产值1200元左右且种植成本投入较低的“诱惑”,以及酒厂抛来的订购“橄榄枝”,还是吸引了大同基地负责企业芦山县汉丰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
然而,试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芦山风雨频繁,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大同基地地势开阔,缺乏防风屏障,高秆高粱易倒伏,首年试种效果不理想。今年,他们改种矮秆品种“机糯粱2号”——由四川省农科院培育,淀粉含量高,适合酿酒与食用,是四川多家白酒企业的优质原料。
“种植就是要不断摸索,根据实际调整策略。”巴雄军说,两年来,村民们边学边种,逐渐掌握了高粱种植技巧,“以后在自家地里也能种出更多样、更优质的作物。”
按照巴雄军预测,今年,大同基地高粱种植预计总产量约为40吨。收割工作完成后,这些高粱将被运往合作酒厂用于酿酒。
在家门口务工 学技术也增收
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已初步形成“三核示范、万亩辐射”的产业格局,涵盖思延、大同、龙门三大片区,常年吸纳大量本地劳动力参与种植、管护与收割。
收割当天,芦溪村村民竹志慧一早便带上背篓、镰刀,搭乘同村人的摩托车赶往基地。
基地中,除机械化收割外,边坡、角落仍需人工完成。竹志慧和二十多位村民分散在高粱地中,动作熟练地收割穗头。
“基地的高粱和油菜,日常管护工作都是附近几个村的人来负责。”王波来自思延镇草坪村,基地内的作物平常都“托管”给了他和附近的村民。如此一来,除了土地流转的租金,村民们还能通过料理农作物,额外赚取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经过两年尝试,当地村民已基本掌握了高粱的种植技巧。
参与收割的村民中,既有中年妇女,也有银发老人。他们手法娴熟,谈笑风生,田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离家近,挣点生活费,活也不重。”
“除草、施肥、防虫、收割,样样都学,看着高粱从幼苗长到出穗,很有成就感。”
“年纪大了,外面打工没人要,在这里干活正好。”
你一言我一语间,背篓渐渐装满。村民们背着沉甸甸的高粱,走过田垄,身影在高粱丛中若隐若现。
“在种植和管护过程中,基地会优先选用本地村民务工。村民大多五十来岁,对于相对轻松的管护农活,他们做起来也不那么吃力。”王波说:“比较稳定的务工村民一年能增收五六千块,还是比较可观。得闲时,村民就来基地务工,农忙时自家农活也不耽搁。”
据统计,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大同基地已累计带动当地120人次务工,发放劳务费用50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学技术与增收入的双重收获。
农旅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就在村民埋头收割的同时,一批批游客陆续走进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大同基地。来自雅安各县(区)的自驾游客、旅行社团队,让这片山坳里的高粱地变得热闹起来。
整齐连片的高粱梯田,不仅构成壮美的田园风光,也为游客提供了观赏体验。有的游客甚至在田间架起设备,通过直播将这片“红色海洋”分享给更多网友。
今年9月以来,大同基地的350亩高粱陆续成熟。亮丽的红色与壮观的规模,经互联网传播后,迅速在雅安人的朋友圈“出圈”,成为新晋打卡地。
“观景台视野更好,拍照也更出片。”来自雨城区的侯逍珍和姐妹们一早便赶到基地,拍完一轮照片后,正走向观景平台。她已是芦山的“老熟客”,此前曾赏过龙门荷花,游过青衣芸谷、龙门溶洞、汉姜古城等景点。
“在网上看到这片高粱地,觉得特别新鲜,专门来打卡。”侯逍珍说,上午逛完高粱地,她们计划去县城用餐,下午再去金丝楠水街走走。
与侯逍珍不同,不少游客选择跟团游览。雅安市西南茶文化旅行社导游李正平介绍,近期旅行社推出了以“高粱红”为主题的短途线路,游客反响热烈。
“一车50人,上午看高粱,下午逛古城,行程轻松,体验也好。”李正平说。
近年来,芦山县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同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大同基地陆续建成观景台、停车场、生产观光道等设施,不断提升游客体验。
据统计,9月以来,大同基地已累计接待游客约1万人次。
不远处的思延镇青衣芸谷,金色稻田中,“芦大哥”“芦小妹”的IP形象与红高粱地遥相呼应,共同讲述着芦山农旅融合的生动故事。
从春日的油菜黄,到夏日的荷花粉,再到秋日的高粱红,芦山县的田野在不同季节绽放出别样光彩,实现了从“种粮食”到“种风景”的转变。广袤乡村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八方来客,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