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边茶”雅安造
日前,雅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硗碛原生态多声部合唱”、“南路边茶制作工艺”等13个项目榜上有名。
南路边茶,又一次引起世人注目。
探究——“南路边茶”历史渊源
南路边茶又称黑茶、乌茶、边销茶、南边茶、大茶、雅茶、藏茶,是数千年来专门生产供应西藏、青海及四川甘孜、阿坝等地藏区的茶叶。藏族同胞自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 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民谣。
追溯雅安边茶历史,可依《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之后,雅安边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至 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宋以来,朝廷对茶叶实行垄断,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政策“以茶治边”,雅安边茶迅速发展。《明史茶法》:宋太祖“设 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今天全)、黎(今汉源)、雅(今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宋熙宁七年在雅(今名山新店)设茶马 司,此乃我国目前唯一有遗址可考的茶马司。
“南路边茶”之名源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年间,多年的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结束,代之商营“茶土交易”,并推行“引岸制”,将自成都南门以远雅安、天全、荥经、名山、邛 崃等五县所产边茶划为“南路喧岸茶”。清朝中叶改“茶引制”为“招商引岸制”,规定雅安及周边产茶县的口岸“批验所”设打箭炉(康定),因成都到该口岸须出南门,遂称此路 所产茶为“南路茶”,南路茶绝大多数边销,故又称“南路边茶”。
“从唐宋蒸青团茶饼到明代散装叶茶,明末将散茶筑制成包,成为紧压砖茶,雅安“南路边茶”经历长时期民间艺人、工匠的传承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和标 准。传统工艺生产制作的“南路边茶”品质优良,汤色红褐明亮,滋味醇和悠长,加入酥油、盐、核桃仁末等搅拌而成的酥油茶,更是每个藏族同胞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用品。
雅安优越的宜茶自然生态条件和精湛的制茶工艺造就了“南路边茶”的优良品质,“南路边茶”在藏族同胞心目中享有良好的信誉和牢固地位,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 贡献。
“南路边茶制作工艺”项目申报负责人陈书谦:今年5月,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福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榜上有名,成为茶叶类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以此为鉴,雅安市茶叶协会组织边茶企业和专业人士,逐级申报,力争使传承千年的南路边茶制作工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民族智慧之结晶生衍不息。
巡礼——“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历经传承发展,从唐宋蒸青团饼茶到明代散装叶茶,明末将散茶筑制成包,成为紧压砖茶,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和标准。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主要分为采割、初制、成品茶加工三个部分。
传统南路边茶原料茶叶是国内唯一使用“茶刀子”采“割”的。原料茶分本山茶、上路茶、横路茶、条茶、撒茶五种。本山茶产于周公山一带,每年于端午前后和白露前分两次留 桩3.5厘米采割。上路茶产于雨城区周河、严桥、中里等山区,每年于大暑至立秋之间采割一次,留桩3.5厘米。横路茶产于名山、天全、荥经、洪雅、峨眉等县,多实行粗细兼 产,即春季采细茶、大至立秋前采割边茶。条茶是砖茶的主要原料之一,每年谷雨后、端午前采割。撒茶为毛尖、芽细、砖茶的重要原料,在清明后,立夏前采收,采收标准为一芽 二、三、四叶。
原料茶初制分做庄茶和复制做庄茶两种,多次渥堆高温发酵为其制作独有工艺。传统做庄茶制作有十八道工序:概括为一炒、三蒸、三蹓(揉捻)、四渥堆(发酵)、四晒茶、二 捡梗、一筛分。
复制做庄茶是将毛庄茶经复制做成做庄茶。毛庄茶初制工艺为:杀青、捡梗、干燥。复制工艺为:发水堆放、蒸茶、揉捻、发酵、干燥。
成品茶加工通过整理、拼配、舂包等工序将原料茶制为成品茶。条包砖茶、自然后发酵也是南路边茶的显著特点。
老茶叶专家杨绍淮: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迄今延续了1300多年的历史——充分诠释了其存在的魅力。制作“南路边茶”,工艺极其考究,工序相当复杂,且每一道工序 都是必不可少的。传统工艺制作的“南路边茶”,其适宜的口感、优良的品质在藏族同胞心中早已是根深蒂固。目前,市茶业协会正携手相关部门,着手整理、制订“南路边茶生产技 术规程”,旨在让载负文化和友谊的制茶技艺传承下去。
坦言——“南路边茶”濒危现状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销区市场、信息、交通、价格、观念、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边茶的价格差异拉大,原料采购、销售市场竞争激烈。有的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工 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致使一些产品良莠不齐、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南路边茶的声誉。
在改革、创新、保护、弘扬传统制作技艺的过程中,一些工艺被完整保留下来,进行了改良完善。由于传统工艺中很多手工操作的工具和用具正在消失、变异,能操作使用的也越 来越少,尤其是南路边茶传统工艺中的关键技艺——多次渥堆发酵技术目前正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渥堆,古代称“做色”,近代叫发酵,这是南路边茶制作过程中,促进茶叶色、 香、味充分转变的重要工序,也是雅安南路边茶与全国许多地方生产边销茶最大的不同之处。这项具有上千年历史传统的制作技术,目前很多厂家,以及具有这项老手艺的茶农,大多 已没有坚持。渥堆次数减少,茶叶内质转化不充分,以致影响了边茶的汤色、口感和内在质量,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雅安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工作人员胡洁珊:
“南路边茶制作工艺”即将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雅安“南路边茶”同样面临着尴尬:掌握“南路边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工匠皆已年逾古稀,而如今从事边茶制作的年青人 大多手法不精、工序不熟,所制边茶色、香、味大不如前,需要有关人士来研究保护。
期待——“川藏茶马古道”复兴
言及“南路边茶”,“川藏茶马古道”理应呼之欲出。
我国茶马古道有三条主道:即川藏道、滇藏道、川青道。南宋时形成的“川藏茶马古道”历史最悠久,运输量最大,汉藏经济、文化交往最密切。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因以茶易 马、茶马互市而兴起并发展的商贸通道,与唐蕃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交错重叠,是目前已知亚洲大陆历史上最庞大复杂的贸易通道。
川藏茶马古道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名山大川层叠,风光绚丽多姿。中国旅游出版社《茶马古道》一书预言: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加快,“茶马古道游”将是继 “丝绸之路游”、“长江三峡游”等知名旅游线路之后,又一极具吸引力、蜚声国内外的旅游线,将成为21世纪我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之一。
策划:李国斌记者:陈显波图片:市茶业协会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