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实施“三大工程”服务灾后恢复重建

来源:
2008-08-06 09:24
浏览:
收藏 打印

  在恢复重建阶段,全市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积极整合资源,实施“三大工程”,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成效。

  落实灾民安置,实施“安居工程”。一是加快过渡安置房建设。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联系,加快过渡安置房建设,目前,已累计安装23801套,完成任务数的97.15%。二是积极争取援建项目。市委积极衔接湖北省援建汉源1所中学、2所小学、1所幼儿园;海南省支援宝兴灵关中心校和中坝小学;广安市对口支援房屋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等29个项目共计1100余万元;市委组织部协调泸州老窖集团出资300万元援建芦山飞仙关中心校。三是制定建房优惠政策。免收育林基金、相关税费等,免费提供设计图纸,根据受损情况,提供1-3万元小额贷款,并对红砖、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实行价格干预,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四是恢复受损基础设施。成立党员服务队,推进受损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重灾区汉源县13个集中供水点,71个公用卫生间,13个垃圾收集点已基本完成,县城9.6公里主干道已开工建设。

  畅通就业渠道,实施“乐业工程”。一是加强技能培训。结合重建需要,开展技术培训700余期,培训4万余人次,确保传授的知识、技术能迅速运用于灾后重建。二是扩大就业渠道。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协调湖北省征集56家国内知名企业,举办“就业援助现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5130个,签约3090人;组织中石化集团首批招聘出国务工人员300人,月薪均在4000元以上。三是开展结对帮扶。1800多个党组织分别与1个重灾乡镇或重灾村结成帮扶对子,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方面牵线搭桥,落实帮扶项目1000多个。启动“党员农贷快车”,提供各类贷款1800余万元。四是搭建人才平台。以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大院为载体,选派77名科技人员,实现每名科技特派员建立30户科技示范户和培训400名农民的目标。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成立藏茶专家大院,加强草科鸡、天府肉鸭等专家大院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统筹1200余名专业人才到灾区开展技术帮扶,为恢复重建提供智力支持。

  构建精神家园,实施“安心工程”。一是安抚慰问受灾群众。统筹资金208万元,深入灾区走访慰问党员干部6981人次、困难党员和受灾群众42310人次,把党的关心送到基层。二是树立先进典型。深入发掘6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150余名基层党员先进典型,对58个集体和102名优秀个人由市委进行表彰奖励,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激励广大干部的信心和勇气。三是开展交心谈心。通过交心谈心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精神抚慰、情绪调节和心理疏导,安排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轮流休息和治疗,保证工作力量。四是开展文体活动。以庆“七一”、庆“八一”、迎奥运等为主题,组织开展歌咏比赛、诗歌朗诵等,缓解党员群众心理压力。深入乡镇放映露天电影500余场,开放19个农村书社和农家书屋,充实群众的精神生活。(审签领导:李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