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故事:他们,被这样感动

来源:
2013-05-13 16:06
浏览:
收藏 打印

  湖北朋友免费坐车

  2009年3月17日,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

  “请问汉源县委、县政府往哪里走?”一位40岁左右,身穿深蓝色工作服,胸前印制湖北援建字样,操着一口普通话的男子向蹲靠在西苑桥头抽烟的老王询问道。

  “你是湖北人?是来援建汉源帮忙修房子的?”灭掉已抽掉一半的烟,老王抬头反问道。

  “嗯,昨天刚从湖北坐火车赶到汉源,这会儿要到当地县委办点事情。”男子笑呵呵回答着。

  “我是拉三轮的,走,上车,我送你去。”指着自己破旧三轮车上粘贴的“湖北朋友,免费乘坐”的纸条,老王激动地告知男子,“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湖北朋友,感谢你们及时运送板房,让我们震后没有流浪,感谢你们帮助孩子们修学校,帮汉源人修房子。”

  面对眼泪已在眼眶打转的老王,湖北人有些惊愕。连忙牵着老王满是茧疤的双手。“这是应该的,我们都是一家人。”

  “对,咱们都是一家人,需要什么就说……”说罢,老王蹬着车,将他送到了汉源县委门口。

  从“5·12”走到“4·20”

  “雪山不忘大海情”

  她叫刘莹,是南国都市报的记者。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海南援建宝兴时,她曾到宝兴采访。“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次,受灾群众更从容,更懂得感恩。”

  震后,海南捐建的新宝兴中学,成为了受灾群众的避险大本营。采访时,刘莹先来到新宝兴中学。校门的大石上刻着《爱心碑记》,表达着“雪山”对“大海”的感激之情。在石头的周围,是三栋海南援建的教学楼,每栋楼都有刻着“海南省援建项目——海南人民捐建”的字样。

  “海南距离宝兴县来说是千里之外,但海南对于宝兴人来说却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名词。进入宝兴,一路上,只要提起海南,宝兴人就会围上来聊几句,话里话外不是感恩就是欢迎,‘宝兴情意’满满。”刘莹在4月24日发回南国都市报的稿子中写到。

  在这里的几天,尽管条件艰苦,她和同事却“享受”了“特殊待遇”。

  在灵关镇,居民老张听说记者是海南来,立刻热情地帮忙带路。他带着刘莹走了近十分钟,去找灵关小学。采访完后,又带着记者去找车。

  老张帮刘莹拦住了开往宝兴县城的一辆物资运送车。一听说是海南来的记者,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小伙子立刻就挪了位置,让刘莹上车。

  “这个是海南来的记者。”刘莹走进宝兴中学遇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女教师张蓉,她带着刘莹逢人就这样介绍。

  “晚上没有地方睡就来找我哈!”地震后,张蓉一家人都挤在一间教室里打地铺,但知道是海南的记者后,就一再坚持要帮这个忙。

  “当年海南给我们盖了这个楼,我们才有了这么好的条件,现在你们来了没地方睡跟我们挤一挤吧。”张蓉说,这是宝兴人民的一点情意。

  4月22日晚上11时,小雨过后,大山中的宝兴比白天更冷。张蓉披着一件外套站在学校门口等着刘莹传稿回去。

  当时,宝兴安置点工作人员通知,可以给驻地采访的记者发一床被子,张蓉立即带着刘莹去领被子,可是领取点分散,夜晚学校很黑,几乎找不着地方。

  一位宝兴本地的志愿者了解情况后立即拨打电话帮忙联系领取点,很快便搞定了棉被。

  一间不大的教室里,两排大通铺一字排开,张蓉一家与其他几户人家都住在里面。入睡前,张蓉还偷偷给刘莹加盖了一床被子。老师的善意在那个夜里特别温暖,那是刘莹连续两日在灾区采访以来,第一次盖上被子过夜。

  直击“4·20”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的第二天早上9时,杭州日报记者涂建敏抵达芦山。

  快到县城时,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举着很大的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雅安感谢你们”。这个景象,在后来持续几天的采访当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

  4月23日,当他乘坐的汽车驶入芦山县双石镇时,一群20多个系着红领巾的孩子齐刷刷地将右手举过他们的头顶,敬起了少先队队礼。

  喊敬礼的小朋友读小学6年级,叫马怡林。那一天早上7点多,她约上了几个镇里的小朋友,备好热水,抬了两张桌子拼在一起,用毛笔歪歪扭扭地在纸壳上写下:“辛苦了,叔叔阿姨请喝水!”

  “敬礼”,“敬礼”,“敬礼”……在淅沥沥的小雨下,孩子们无数次举起双手的样子,在涂建敏的记忆里定格成永恒。

  在涂建敏的印象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有一天,因为连续采访的疲劳,他们在路边休息。有一位老太太走到他们面前说,你们辛苦了,来我们家吃点稀饭吧,离这不远。

  事实上,涂建敏和同事之前已经在村子里转过了,一个村落,顶多也就剩十来斤米。他们婉言谢绝后,没想到,过了一会,老太太又出现了。这时,她的手里多了一个塑料壶,里面装了一壶泡好的茶。见涂建敏推辞,她连声解释说,水是干净的,你们喝点吧。

  原来老太太误解涂建敏怕她拿来的水不卫生。后来涂建敏才知道,那些水,是村民们到很远的山里背来的。

  相守相助的感动

  4月24日,尽管已经是震后第4天了,太平镇胜利村高家扁组全组200多人,只拿到了9顶帐篷,还是部队送去的。村里的壮劳力都行动起来,帮着战士一起搭建。可是,搭好后,根本分不过来。几乎没有商议,非常自觉地,他们让老人和孩子先住进了帐篷。

  “这就是他们在灾难面前,最为理性、最彰显人性的分配方式。这也是他们最朴实、最原生的情感。”涂建敏记得前一天,已经下了一天一夜的雨。没收到帐篷之前的村民们,用几根木棍,支一张油布搭起简易棚。晚上的时候,简易棚根本挡不住雨,因为靠近斜坡,雨水汇成小溪,直接就流到床里面,被子等物品都被打湿了。

  “很多人就这样一夜坐到天亮,尽管这样,都没有人会想到去那个帐篷里挤一挤。”涂建敏说,在灾难面前,雅安的受灾群众一直都是从容而有序的。在芦山县城,他亲眼看到受灾群众领取一些快餐企业免费派发的盒饭。尽管队伍延绵大概有一公里多长,但大家就安静地等在那里,看不到一个维护秩序的人,却没有一个人插队。 记者 熊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