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与“红”结缘——本土“红色小说”《烽火路上的成长》成书始末

来源:
2012-12-24 09:29
浏览:
收藏 打印

  1933年,雅安中里人郑加平参加红军,1935年随部队一起参加了大丫口、百丈关战役,肩负刀伤翻越夹金山,走过茫茫大草原,一同投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

  1993年,雅安某中学教师冯桦,因一篇“双拥”的报告文学,而调入政府部门工作,后在宣传部门工作时,认识了郑加平……

  70年后,九旬高龄的郑加平回到雅安省亲,热衷于本土红色文化研究的冯桦,陪同老红军一起走向他当年浴血战斗的地方。于是,一个关于郑加平“烽火路上的成长”的创作思路开始孕育……

  今年12月,长篇小说《烽火路上的成长》付梓。

  12月15日,捧着新书,冯桦说,这本书在写郑加平投身革命的成长路,也在诉说自己创作的成长路……

  初试笔锋改变人生轨迹

  1933年夏天,郑加平16岁,因躲避国民党抓壮丁,和伯父郑存才一起到阆中加入红军。那时,他才知道,郑存才原来是一名地下党员。参加红军,投身革命,郑加平的人生轨迹来了个大转弯。

  整整一个甲子后,1993年,在雅安工作的冯桦,因为一次与红色文化的接触,也同样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如果不是酷爱文字,如果不是钟爱红色文化,我仍然还是个教师。”冯桦说。

  20年前,冯桦因一篇报告文学《二郎山托起一座双拥城》而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从此有了更多与雅安红色文化接触的机会,也让他认识了郑加平。

  “当时的采访资料,为我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素材。”冯桦说,那次有关雅安红色文化的写作,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认识郑加平找到写作题材

  1935年,在家乡雨城区中里镇,郑加平动员了300多名青少年参加红军。这支队伍与大部队一起参加了雅安境内的多次战役,后随一起翻越夹金山,过草地,开启了红色人生之路……

  多年后,郑加平的红色事迹在重被人提起,却少有人关注。

  直到70年后的2005年8月,冯桦看到了郑加平的照片,了解了他的事迹,于是萌生了写一写这位革命前辈的想法。

  几经周折找到联系方式后,冯桦迫不及待地打通了郑加平的电话。然而电话采访太过仓促,拥有的资料并不足以支撑冯桦想创作的文稿。冯桦很想见见郑加平本人,这样的想法在第二年得以实现。

  2006年3月上旬,冯桦得到消息,郑加平将从云南回雅安中里省亲。

  冯桦来到郑加平所住的宾馆,一个身高一米八五的老人,站在面前,威武挺拔。

  郑加平虽然已年过9旬,但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谈起参加红军投身革命的往事,神采飞扬。从傍晚到次日凌晨三时,整整7个小时的采访,老人仍然没有倦意……

  此后几天,冯桦陪着郑加平走进雨城区中里镇、名山县百丈镇等郑加平战斗过的地方。

  郑加平回到云南后,又给冯桦寄来了数万字的史料。

  “有情节,有故事!”郑加平的人生经历,开始在冯桦的头脑里不停展现。冯桦思索,就以郑加平为故事主人公,写一部长篇小说。

  写红色经典挖掘红色文化

  从1933年到2012年,郑加平见证了共和国的崛起和发展。

  从1993到2012年,冯桦见证着革命老区雅安的发展。

  两位相差近半个世纪的雅安人,他们对雅安的深厚情感,在一本书上产生交集。

  在采访郑加平之前,冯桦就收集着雅安的红色资料,准备写一部关于雅安红色文化的书。然而,他一直没有找到创作的突破口,直到郑加平的出现……

  “一路征战,身负30多处刀伤的郑加平,多次立功,1958年,郑加平调任云南省民航局任副局长。此后,郑加平参与了兴修云南思茅机场……”在随后的采访中,冯桦掌握了更多郑加平的资料。

  在冯桦心中,郑加平是雅安众多老红军的缩影。他想用郑加平的故事来展示雅安红色文化的底蕴。2006年6月,冯桦开始着手创作。

  “因为工作忙,创作时断时续!”冯桦说,他只能在工作之余从事创作。

  直到2011年10月12日,《烽火路上的成长》最终杀青。

  “从1993年开始收集资料到完成作品,时间已有十八年了。”捧着带着墨香的书本,冯桦深有感触,“文学创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创作题材,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雅安的红色文化还有很多值得挖掘和书写!”冯桦最近还在准备着另一本雅安红色文化书籍的创作。记者黄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