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上里古镇
对四川十大名镇之一的上里古镇,我一定要读懂她--以往走马观花,看到了却未读懂--我自责自己的浅薄!
中秋时节,古镇新姿焕发,红石街道,民居瓦房,旗幡琳琅,店铺栉比。最是小桥流水,映出环镇浓绿的关爱,又借一抹淡淡的阳光,妆点茶马古驿厚重的历史,今朝更好看了!
我绕行于镇外新建的二十四节气广场,领略到农耕文化的淳朴气息。当踏上古石拱桥入镇时,我被这石拱立交桥迷住了:夹岸引桥卷拱水未及岸,铺石成人行道,道侧即房屋,设 门可出入。此立交石桥建于清代,虽小,却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立交桥。过拱道,与桥上的朋友说笑,上下沟通,令人情致盎然,佩服中华古桥建筑之妙。更有清乾隆年间所建 二仙桥。独孔高拱于溪河上,为何高拱?该是预防洪水吧。整桥未加修饰,更展古风。细看拱洞,精确的半圆,清流倒影,合成浑圆,个中寓意恐不仅是圆满的祈愿吧。
走上二仙桥,人影绰绰,二仙何在?引颈北望,看到了罗纯、天台二山构成的天然卧佛;回眸南面横陈的圜丘,在薄雾中匐伏--"十八罗汉拜卧佛",惟妙惟肖,心想天工虽 妙,却须人之慧目去发现呀!
观二水绕镇美景,不禁联想到镇北十里的白马泉。泉为国内罕见的恒温间歇泉。泉池唐建宋兴,敕封"渊泽侯"--泉水之受皇封,恐怕又是中国之绝无仅有,足见古人对农耕文 化的倾情营造。古镇街道造为"井"字型,也蕴含防水患的意念。而农耕文化的发展又与商贸流通息息相关:没有商贸,该进的运不来,该外销的出不去。这个常识早为我祖先所认 识。
上里俗称"五家口",五大家族皆有后裔,从镇上店铺、客栈的名称上可见一斑。号称"茶马古驿旅游接待中心"的漂亮女经理兼导游小许,会告诉你许家村的美女故事。西魏至 明的文物在白马泉较多。仅从清康乾盛世起繁荣了二百多年的上里,就给我们留下整座名镇和许多文化遗存,今天看上去,使人的情思在茶马古道的大枢纽中萦回,对着"韩家大院" 大宅门外那高扬的"上里"旗幡沉思遐想。跨过高而厚实的门槛,我看遍了这幢大宅,所有木质门窗的精美雕饰均未装修上色,更加显出古典韵味。
坐在沿河茶廊品茶小憩,那黄芽清香沁脾,茶芽悬垂,色黄而碧。原来上里的茶用的是真品蒙顶茶哩!尔后吃饭,有上里特色菜山药炖鸡、老腊肉、荨麻炒蛋、蕨笋等,大饱了眼 福和口福。
回味今日见闻,我似乎开始读懂上里古镇了:民风淳朴、商旅兴盛,老百姓之福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