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家”兴起旅游热——从农家乐到茶家乐游客有了新体验

来源:
2008-10-23 09:16
浏览:
收藏 打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方式。农家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城里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家乐在我省“现身”。如今,茶家乐在我市兴起,这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对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有着积极意义。

  农家乐“现身”休闲娱乐好去处

  上世纪80年代,我省第一批农家乐在郫县、都江堰,温江等地出现,随后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

  我市首个农家乐诞生于名山县。

  名山县旅游局局长马昭荣称,1986年,名山县的第一个农家乐在清漪湖产生。当时,农家乐主要是为钓鱼爱好者加工鱼,顺带烧一些农家菜,没有多大的利润。

  1990年前后,依托名山百丈湖景区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具备了一定规模。新店的鱼、马溜坡的羊肉颇有市场,很多游客至今记忆犹新。

  2000年前后,大批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因农家乐独具特色的菜肴和周围美丽的田园风光,受到城里人的青睐。

  截至目前,名山县近郊大大小小的农家乐约有80家,全县约有150家。

  一名从事旅游业管理的人士称,农家乐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时,农家乐也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一个“窗口”,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各地游客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使农民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有的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有的做起农产品深加工生意,不少人因为开办农家乐发家致富。

  茶家乐上档致富产业新方向

  今年“十一”黄金周,一个全新的名字——茶家乐,让外地游客耳目一新,茶家乐带给游客一种全新的体验。

  “名山县拥有近27万亩茶园,达到人均1亩。名山是茶文化之乡,农家乐转变为茶家乐,有着丰厚的基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变化,而是走向产业化的开始。”马昭荣说。

  2007年,名山县开始谋划名山茶文化的新走向,决定将茶产业进一步做深、做大,在全县推广茶家乐。该县制定了茶家乐旅游发展规划,落实茶家乐扶持政策,并于当年11月在名山万亩观光茶园推出茶家乐试点。据了解,茶家乐的发展规划还写进了国家旅游局、省政府出台的景区景点灾后重建规划。

  名山县的茶家乐以农民拥有的土地、庭院、茶叶经济作物为资源,以茶叶生产过程、农村风貌为主要载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满足游客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产品。

  按照要求,茶家乐必须要有茶膳菜品,要有采茶、制茶体验区,要有茶文化宣传区,要有统一的标识标牌,要有茶产品展示区。

  今年六七月份,名山县的茶家乐推广工作开始实施,该县把这项工作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主要内容之一。

  按照政策,凡是达到二三星标准的茶家乐,由县政府给予2000元/家的支持;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的,给予5000元/家支持。一大批农家乐开始着手转型茶家乐,部分准备新建的农家乐直接建成了茶家乐。

  胡先生是名山县近郊一茶家乐的经营者。日前,记者来到胡先生的茶家乐,他正忙着进一步完善茶家乐的各项设施。“进门的前厅以前是一个绿化景观点,现在已改建为一个近1亩的茶园,沿河而建的茶文化长廊即将完工,正在购置茶产品展示需要的设备……”胡先生向记者介绍,茶家乐与农家乐有着本质的区别,农家乐是以较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和特色菜品吸引顾客就餐、休闲。而茶家乐则是将茶文化因素注入其中,顾客不但可以休闲、娱乐,就餐,还能时时处处体验、感受茶文化,游客可以动手采茶、制茶,如果他们需要,还可以观看茶技表演。茶家乐的参与性、体验性更强,档次也上去了,而且更有特色,这对宣传茶文化,吸引顾客都大有好处。

  据了解,“十一”黄金周期间,名山县共接待游客10.61万人次,综合收入1016.5万元。游客主要来自成都、重庆、绵阳等地,自驾游者占80%左右。其中,到景区的每天约2万人次,到茶家乐消费的每天约1万人次。

  名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涛称,茶家乐的发展兴起将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这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项目,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转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记者叶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