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芦山花灯后继有人 芦山县传统民俗文化大放异彩
经过千年积累和流传,用芦山方言口口相传的花灯艺术,形成了生动活泼而又耐人寻味的芦山地方文化。
在省文化厅日前公布的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杨虎成了芦山花灯第三代传承人。
优美唱腔浓郁乡土气息
杨虎,40出头。中等微胖身材、紫铜微黑的肤色……
“有三五人为一组,敲锣打鼓,有说有唱,走街串户,为群众表演。从懂事起,村里每年大小节庆都会有花灯表演,那是他们村最热闹的时候。”一见面,杨虎就迫不及待地向记者道出自己和芦山花灯结缘的点滴。
人们在劳作之余,或者婚嫁、庆岁之时,伴随着铿锵的锣鼓,架着花灯等道具,手舞足蹈,放声高歌,以这种豪放、真实的民间艺术,表达内心的情感。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灯戏兼容的独特民俗风格折射出当地的人文风采。
“我在28岁正式拜裴体文为师,走上了学艺的道路。”杨虎说,跟了裴老师后,除了每天必需的工作外,其余的时间全部都用来学花灯练花灯了。
说起芦山花灯让他上瘾的原因,他说:“说、唱特有的表演形式,时而洪亮有力,时而清脆委婉,表现力极其丰富,更为有趣的是用的是地方方言,如二人问答,你问我答,可高亢,可舒缓,可欢快,可忧伤,有着强烈的竞赛气势,对抗性和抗争性使它妙趣横生。”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都有显著的特征。对于芦山花灯而言,歌词、曲调、内容,都可作为特征之一。芦山花灯群众基础非常深厚,传播广泛。”杨虎笑言。
“花灯之乡”的“守灯人”
芦山花灯于2006年申报通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申报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曾经的花灯是口传文化,那么,这些老艺人就是‘活历史’。真正爱好的人越来越少,拯救芦山花灯就会愈加困难。”近两年来,杨虎走遍了芦山大小村庄,整理出了芦山花灯的诸多剧目和文字资料,而后又利用电脑视频等现代科技,整理出了一部分芦山花灯的影像资料。
传承并不仅仅意味着沿袭,创新也是重要的方式。
为了将芦山花灯以更多形式传承,杨虎将感恩和重建等元素融入其中,传承着芦山花灯民俗文化。灾后重建、感恩奋进、新村新貌、产业崛起……都成了杨虎笔下生动的素材。
2016年,杨虎被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随着历史变迁,这些传统花灯艺术也在慢慢演变,传统的民俗艺术面临着几种不同的局面或趋于消亡;或作为“历史文物”代表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继续存在;或作为传统民族艺术之精髓,与现代文化融为新的艺术。
杨虎将同自己的花灯队伍继续努力,为保护好芦山花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做好“花灯之乡”的“守灯人”。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