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斗斗斗出茶产业发展新希望
听说过斗蟋蟀,却没听说过斗茶。昨(20)日,我市就上演了这样一次斗茶比赛。不少看完比赛过程的人士表示,这次比赛让大家看到了雅安茶产业发展的新希望。
专家说法
评审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杜晓说,斗茶发源于宋代,是一种选择上等茶品的方式。本次斗茶比赛,是雅安根据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塑造茶品牌而开展的活动。希望通过这样 的比赛,雅安的制茶理念、操作程序能够得到统一,产品能够规范化、标准化。当然,通过斗茶比赛,我们也能透视出雅安茶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评委朱万成认为,这次比赛是四川省首届斗茶比赛,参赛的茶样质量非常高,竞争很激烈。通过这次比赛,雅安茶业企业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他感到,雅安茶叶的品质、加工技术 在不断提高,与省内其他地区茶叶相比,雅安的茶叶实力很强,具备竞争力。
评委杨天炯告诉记者,今年茶叶虽然受到雪灾影响,但是,从企业选送的茶样来看,茶叶品质并没有变差,可以说,一部分茶叶品质比去年更好。这是我市第一次举行这样的比 赛,比赛的评分规则都经过了仔细的研讨,还征询了企业的意见,所以说这次比赛是非常公平、公正的。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能够促进茶叶加工技术的提高,希望茶商本着实事求是的 精神更加积极地去做茶。
媒体感受
《四川工人日报》记者范兴华说,自从得到雅安要举行斗茶比赛的消息后,不少读者打电话到四川工人日报社咨询有关情况。3月20日早上7点过,他就驱车从成都出发赶往名 山,希望能记录下此次斗茶比赛的实况,把最新的消息传递给读者。范兴华认为,这次斗茶比赛很激烈,评判也很公平,很能凸显雅茶中的精品。
企业感言
参加比赛的一家茶企业总经理张强说:“今天,我就像参考的学生,看到50多个参赛茶样,心里非常紧张。对于本次比赛,我期待已久,通过这次比赛我希望能够找准企业茶品 在同行中所处的位置,也找到差距。”
通过昨日激烈的角逐,雅安首届斗茶大赛结束了。对于企业而言,也许这只是开始。通过比赛,他们找出了自己与同行的差距,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比赛现场,很多参赛企业 负责人表示,虽然昨日才进行决赛,但他们早就在进行赛前的斗茶比赛了。从采集原料开始,大家都格外细心。
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比赛能让企业更加成熟起来。
斗茶花絮
哪个是我的茶?
10号、11号、12号……哪个是我的茶?一参赛企业负责人看着一个个编了号的茶样,努力搜索自己选送的茶样。
不一会,他露出了笑容。不过,保持沉默,看评委打多少分。比赛结果公布后,该负责人乐滋滋地对记者说:“我们企业茶叶的排名靠前。”
昨日早上8点过,这位负责人就早早来到斗茶现场。听到评委对每个茶样的点评,看别的企业参赛茶样的品质,这位负责人一直很专注。“比赛的结果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听点评,看茶样,更利于企业今后取长补短。”他如是说。
黄芽里“窜”出一丝绿色
开始评审蒙顶黄芽了,8位评委走向摆放好的茶样前。黄芽茶样里怎么有一盘是绿色的呢?评委纷纷走近,仔细观看。这份茶样是不是黄芽?该不该评?
有评委说,黄芽有“三黄”:外型谷黄,汤色淡黄,叶底嫩黄。所以,这不是黄芽,取消参评资格。
有评委说,不管它是不是黄芽,既然是参加黄芽的评选,我们就应该评审,这是对参赛者的尊重。
也有评委说,关于黄芽的争论由来由久,这牵扯到传统工艺制作与现代工艺制作的问题。
蒙顶黄芽自古就享有盛名,有很好的品牌价值。可由于黄芽传统制作工艺繁琐,技术要求非常高,生产风险与成本相对较高,所以现在很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适应大众市场 的需求,改良了传统黄芽的制作工艺。
所以,目前关于黄芽的争论一直不断,到底是保持传统工艺,还是使用现代工艺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一部分专家认为,企业应该恢复黄芽的传统制作工艺,这样虽然产量少,但 可走高端市场;一部分专家认为,企业可以对传统工艺进行适当改进,迎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全面推向市场。
最终,评委达成一致意见,仍将这一绿色的茶样归为黄芽参加评审。
记者夏平容杨玉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