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芦山 幸福明天——跟随两会节奏 芦山与雅安同步发展

来源:
2013-01-21 13:49
浏览:
收藏 打印

  山水芦山就是要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按照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生产生活低碳化,民居与环境优美化的“四化”要求,坚持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同时做好资源和环境的特色保护,还芦山山水的本来面目,努力将芦山打造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文化芦山就是要充分地挖掘芦山丰厚的文化资源,同时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最终建设以生态为显著特点的文化强县。

  幸福芦山就是我们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和出发点,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幸福,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总之,“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幸福芦山”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山水芦山和文化芦山是我们实现幸福芦山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文化芦山是灵魂,山水芦山是基础,幸福芦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全县十二万人民一致追求的目标,是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芦山发展的思路。——芦山县委书记范继跃

  三个人“站”在一起,便成了众。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芦山执政为民的情怀:众字里的“从”字,是山水芦山,文化芦山,是芦山的两驾马车,是打造芦山的手段和基础。众字上面的“人”,是芦山的群众,是幸福,站在山水芦山文化芦山之上,是芦山发展的目的和取向。——记者笔录

  【2012年】

  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破题起步,让幸福两个字离芦山群众更近了……

  芦山变了。

  到芦山的人都说,芦山变新了、变美了。芦山当地的群众都说,生活在这里越来越幸福。

  芦山确实变了。

  三个简单的词组,揭示出芦山变化的核心思路——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幸福芦山。

  三组喜人的数据,揭示出芦山变化的核心动力——2012年,芦山国内生产总值25.5亿元,同比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07万元,增长33.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增长6%。

  山水文化总相宜,更需要“浓妆淡抹”。城市形象的嬗变,其动力正是来自于芦山县对于全县“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

  2012年5月召开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在全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会议召开后,8月,市委、市政府率党政代表团赴广元、泸州、自贡“取经”,探寻发展路径。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会议召开,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一系列自上而下快速连贯的动作,预示着一个全新发展阶段的到来。

  沿省市的战略指向,芦山的发展脉搏,正精彩跳动。

  芦山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加快打造“两个新城”的目标。

  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做大新型工业,做强新型城镇,做亮新型农村,做活特色旅游,以城镇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高度融合资源和要素,芦山经济社会走上了发展的“快速通道”。

  新型工业化,产业是支柱。搭起这根支柱,芦山的做法是抓住“园区”建设,推进优势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芦山完成了产业园区产业规划修编和环评规划,实施产业新城1000亩土地征收,启动产业新城道路加快改造,完成产业新城滨江道路设计,有序引导城内企业离城入园、新引进企业规范入园,初步形成了“一园一城二片一矿区”的工业发展平台。

  此外,以雅安市“投资促进年”为契机,芦山引进目前四川最大的南洋彩色聚酯纤维项目,填补了芦山纺织业原料生产空白。全年签约项目18个,省外到位资金19亿元,居全市第一。

  在芦山,“两化”互动,工业是核心,城镇是依托,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在芦山,统筹城乡,城镇发展是动力,城乡均衡是目标,青山绿水是根基,文化建设是引领。

  芦山决策者认为,山区城市向现代城市加速转型,工业文明向城市文明急速转变,背后需要强大的文化推动力。

  2012年初,市委、市政府吹响了“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显著特征的文化强市”的号角,芦山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着力打造“文化芦山”,提升文化软实力。

  “当前,芦山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全面实现芦山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奋斗目标,建设实力芦山、活力芦山、生态芦山、幸福芦山,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芦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华说。

  ……

  这一年,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建设数字县城工程为抓手,芦山城市管理得到提高,人民素质不断增强,芦山焕发出全新活力。

  这一年,芦山紧紧抓住全省综合枢纽建设和雅安川西枢纽建设机遇,以交通、电网、城市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枢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发展条件持续优化。

  这一年,从完善社保体系、安全温暖过冬,到特困户帮扶……一件件为民举措温暖人心,芦山社会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

  2012年,笔墨难言尽。

  一切为了让12万芦山人民尽快过上现代文明幸福生活,一切顺应芦山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期盼。

  “事业自古靠实干,未见长城言垒成”。在芦山,蓝图已经绘就,方向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苦干实干拼命干。

  穿越灾难,芦山再出发;站上新起点,芦山再登高,一条富有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幸福芦山特色的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现代化之路已经清晰。

  核心词:

  五位一体布局年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让人振奋。

  生态是芦山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芦山将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22333”发展思路,以生态文明为主线,以优化结构为抓手,以城乡统筹为路径,以惠及民生为目的,重点推进产业新城、文化产业园区、城市综合体三大工程,为全面建设山水芦山文化芦山幸福芦山打下坚实基础。

  市政府工作报告“六个强化、六个突破”的要求,与芦山提出的“七个大力、七个突破”的举措契合。

  这些举措,体现了该县清晰的发展脉络:大力加强项目工作,在投资拉动上奋力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在产业升级上奋力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在富民增收上奋力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文旅开发上奋力取得新突破;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在统筹城乡上奋力取得新突破;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在改善民生上奋力取得新突破;大力推进政府建设,在效能提升上奋力取得新突破。

  【报告摘录:强化“两化”互动,突出三产共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芦山践行:坚持生态经济发展方略,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经济大发展。

  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工人们戴着白色工作帽,系着白色工作围裙,一丝不苟地在车间里忙碌着,手脚麻利。

  这是芦山县百丝得包纱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的一幕。

  2012年,芦山有19个总投资11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户、投产、达产,带动了新型工业持续发展,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百思得包纱,就是这19个项目之一。

  在芦山,以差别化纤维为重点的现代轻纺产业和以电极箔、电容器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做大,占规上普通工业比重62%。同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现代轻纺、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其他多个配套产业的工业体系。

  数字背后,预示着芦山新型工业在崛起。为什么发展势头这么好?

  “要想有面子,必须做好里子。”芦山县委副书记王强表示,归根结底就是科学发展的问题。“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就是芦山的‘里子’。”

  这源于芦山对生态的深刻认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只能稀释百姓的幸福指数,侵蚀未来的发展空间。

  2013年,芦山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的企业,重点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以及有影响力的产品交易市场到芦山开展投资合作,力争纺织业和新材料产业在2013年保持30%以上增长速度。

  围绕党的十八大精神中的生态文明发展思路,和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目标,芦山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在该县的各项发展中,目前,芦山正在积极谋划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两会前,芦山县委书记范继跃多次召集芦山县相关部门召开大川河旅游景区开发推进会。“上山下河入村入组”,现场办公,为什么要这么忙?

  范继跃介绍,芦山正在做的就是将生态与文化结合、将生态与旅游结合、将生态与艺术结合、将生态与城市建设结合,最终来推进芦山整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我们将重点打造大川河、飞仙茶马官道和龙门洞——围塔漏斗三大特色旅游景区,实现以生态为特征,以高端休闲度假和高端的观光体验为特色的富有文化底蕴的景区,这也体现了山水芦山的建设思路。”范继跃说。

  【报告摘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强力推进城镇建设、新村建设、枢纽建设和重点区域发展。】

  芦山践行:深入推进宜居新城、产业新城和新村示范点打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延伸公共服务,改善城乡面貌。

  新型工业化,产业是支柱。搭起这根支柱,芦山的做法是抓住“园区”建设,推进优势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芦山完成了产业园区产业规划修编和环评规划,实施产业新城1000亩土地征收,启动产业新城道路加快改造,完成产业新城滨江道路设计,有序引导城内企业离城入园、新引进企业规范入园,初步形成了一园一城二片一矿区的工业发展平台。

  在“两化”互动中同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芦山正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融“二元”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建设一个园区,带出的是一座新城。在芦山,一个个产业园区发展的背后,有着一部部的“建城史”:清仁乡大板村、飞仙关镇三友村……从乡镇到县城,从旧城到新城的蝶变不断发生。

  沿着省道210线进入芦山,一幢幢精心修饰打造而又幽静雅致的住宅,一段段整洁大气而又富有韵律美感的街道……这一切,都勾勒出了芦山县城市规划建设的别样景致。

  未来的芦山,这样美丽。

  在芦山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化产业园区,这里的根雕艺术、石刻作品将芦山的历史文化精粹融为一体,并通过工匠的巧手展示出来。这里叫“中国·芦山乌木根雕艺术城一期项目”。

  向右转个弯,转角的风景,是一个崭新的城市综合体,沿着迎宾大道前行,道路两旁新楼鳞次栉比,新城面貌日新月异。

  再顺着沿江大桥来到老城区汉姜侯祠公园,一个最原本的芦山将浅浅吟唱“姜城往事”,这里是芦山打造的“宽窄巷子”。

  从古代的底蕴到现代的灵动,一次又一次的“穿越”中,芦山,在“两化”互动中同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报告摘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的比重。】

  芦山践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力,多解民生之忧,全方位构建和谐社会。

  “以前真的没想过,芦山也会有公交车!”1月12日,82岁的高华勋老人坐了一次免费的公交。抢在全市两会前,芦山县开通了城市公交,结束了芦山无城市公交的历史,16辆公交车滚动运营,两条公交线路覆盖了县城区的主要街道,连接新老城区,有效缓解了3万城区群众出行难问题。

  城里的出行方便了,村里的人搬进了新房子。

  过去,芦山县飞仙关镇凤凰村塔子坪组村民余洪兴一家7口人,住在一间破旧的木屋里,厕所是用茅草盖的。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余洪兴做木工赚钱,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近年来,随着芦山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全县农村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年人均不足500元,增加到现在的年人均5000元以上。去年,余洪兴花费近20万元新修了楼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幸福生活!”余洪兴说。

  记者 熊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