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融进大动脉——“天险川藏路英雄兵站部”忠实履行使命创造辉煌业绩纪实(一)
【编者按】
驻我市成都军区联勤部川藏兵站部是一支功勋卓著、业绩辉煌的英雄部队,勇于创新、安全发展的奇路劲旅,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文明之师。该部于1954年7月成立以来,长期奋战在交通大动脉天险川藏路艰苦环境中,作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该部积极探索动、散、险条件下部队建设新方法新路径,逐步形成了具有天险川藏路特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了部队建设创新发展。他们创新探索结出的累累硕果,为我们大力弘扬雅安精神,沿着“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战略新思路,奋力推进“开放推进年”各项工作落实,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报从今日起刊登系列报道,以期经验共享,共同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川藏兵站部官兵驰骋在天险川藏线上
走进川藏兵站部机关,“川藏线精神”广场上耸立着一帧巨幅图片——图片生动展示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汶川映秀亲切接见该部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抢运红砖的部分官兵的情景。
川藏兵站部部长、大校石松青介绍,该部成立于1954年7月,近57年来,该部一代代官兵为建设边疆、巩固国防、促进民族团结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纵横驰骋天险川藏线,累计出动车辆100余万台次,行驶30多亿车公里,运送各类物资450多万吨、人员90多万人次,相继涌现出“川藏线上十英雄”“川藏线上钢铁运输班”“川藏线上的英雄汽车兵张洪”“川藏线上模范汽车连”“高原模范兵站”和“奇路先锋”张全林、“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等一大批全国、全军英模单位和先进典型。近5年来,该部16个单位、15名个人受到全国、全军表彰,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先后到该部视察。
该部获得的崇高荣誉,是党和人民对英雄兵站部的最高褒奖,是驻地雅安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他们在天险川藏路交通大动脉艰险的运输环境、生命环境、气候环境中,谱写出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赞歌。
满腔豪情在险境中升腾
2010年10月的一天,海拔5000米的藏东德姆拉山狂风四起,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寒风将雪花直往人的衣领里送,风雪扎得人睁不开眼,能见度不足10米,路面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分不清哪是路、哪是崖,行车十分困难……
常年跑川藏线的军、地驾驶员都知道,车辆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进之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旦车队在冰雪路上停下,陷入暴风雪的重围,不仅车辆装备会遭受严重损失,而且官兵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时值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车队行至这里,怎么办?
“组织15名党员、5台车辆的抢险突击队抢出一条安全通途,将车队带出险地。”该部某汽车团团长严逢先当即下达动员令。
“我去!”“我去!”“还有我……”一名名党员纷纷站了出来。不到三分钟,突击任务落到人头、车头,官兵驾驶抢险车摸黑向前,驶进雪夜。由于前面车辆碾压,泥泞路越来越深,许多车辆开始打滑,官兵们就脱下大衣垫在车轮下;车轮陷进冰槽里,官兵们就拼命地向前推车……经过8个多小时鏖战,车队终于冲出暴风雪封锁区,人车安然无恙,车队全部安全突围。
这样的险情只是天险川藏路的一个缩影。
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他们临险不乱,临险敢上,临险取胜?
“这种力量,来自一代代川藏线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形成的满腔豪情。”该部所属某汽车团官兵异口同声,半个多世纪以来,川藏兵站部一代又一代官兵用青春和汗水,乃至宝贵的生命铸就“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部魂”,形成“敢把艰险踩脚下,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冲天豪气,写成他们共同的名字“川藏线人”,险象环生的天险川藏路在“川藏线人”大无畏英雄气概面前俯首。
成都军区联勤部军交运输部大事记有这样一组数据:近6年,川藏兵站部累计出车3万余台次,运送各类物资28万余吨,行驶2.3亿多车公里,不仅创造了年运输量新高,而且实现了川藏线通车以来连续六年“零亡人”的安全行车新纪录。
时代精神在险境中升华
天险川藏路,十步有险情,百步埋忠骨。
迫龙天险、然乌雪沟、102塌方区……每一处特险路段都记录着英雄兵站部官兵的征战历程,每一次历险都展示并升华着“三不倒”川藏线精神。
2009年8月,该团车队100余台车行至二郎山隧道东约20公里处时,前方带队车上的干部突然发现山崖上有泥石流倾泻而下。
“九连车队迅速驶离危险地段!七连、八连车队马上停止前进,加强警戒!”车队指挥、某汽车团政委马伏枥接到报告后,果断用车载电台下达命令。同时,将险情向后续梯队作了通报。已进入危险区域的八连车队接到命令后,立即启动“防范与处置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所有人员和车辆迅速向指定位置移动。约10多分钟后,车队200余名官兵和100多台车辆全部撤至安全地带。此时,险区山崖发生大面积塌方,上千方泥浆夹裹着石块直泻而下,瞬间吞没了50多米长的公路。
险境最能砺炼和升华时代精神。他们成功避灾避险的经验被成都军区转发。
谈起科学指挥部队成功避险的事,马伏枥感慨万千。川藏线上“险”字当头,兵站部首长经常告诫各级指挥员要探索创新,科学指挥。因此,他们在履行使命中创造性地大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不断丰富“三不倒”精神,实现了安全发展,全面进步。
权威资料记载,自川藏线建成通车以来,每一块路碑下都掩埋着一名共和国优秀军人的忠魂,每一座山峰上都镌刻着一名英雄官兵的名字,他们把年轻的生命融进雪山冻土。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川藏兵站部先后有658名官兵因公牺牲,1800多人受伤致残,3000多人留下终身疾病。
近年来,该部忠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广。6年来,他们用科学方法战胜自然灾害上百次,规避险情次次获得成功,创造首次建成川藏线数字化互联互通网络、单趟建制团出车率100%等一个个新纪录,“三不倒”精神在弘扬中升华。
赤胆忠心在险境中彰显
“奇路劲旅”“建成全军公路机动第一”彰显英雄兵站部高起点、高标准全面建设部队的豪气,彰显他们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在海拔最高的邦达兵站,5位曾经到过邦达兵站的将军有一个共同的感慨:我们记住了这个英雄的兵站,更记住了那个英雄的兵。
将军们所说的英雄战士,是该兵站下士黄龙金,他是邦达兵站一名普通的炊事班战士。一次,数百台车辆、上千名官兵因暴风雪被堵在了邦达兵站。为搞好保障,黄龙金一天内10多次化冰取水保障所有官兵有开水喝。第二天,一位将军握上他那双被冰棱划出道道血口的手时,忍不住热泪盈眶:“小伙子,区域的气候有差异、海拔高度有差异,你知道吗,你用一人的辛苦使过往部队官兵喝上了开水,让我们在最寒冷的冰峰雪岭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力量。”
在英雄的川藏兵站部,一名普通官兵就是一名铮铮铁汉。近年来,他们在完成进藏运输任务和多样化军事保障任务中,视使命任务高于一切,自觉以顽强拼搏、忘我奉献、不懈奋斗的模范行为,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三不倒”川藏线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大西南乃至全国全军有影响力的先进模范人物。某汽车团“铁马神医”何明寿在川藏线上军旅40多年,退休后不仅返回团队继续作贡献,还将唯一的儿子何跃斌也送到了川藏线,父子接力奉献天险川藏路。运输处处长李仕辽,多年来,每一趟进藏运输,每一次重大任务,处处都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
近6年来,川藏兵站部先后有75名个人、73个单位受到军区以上奖励表彰。涌现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翟鹏军、李海和“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全军红旗车分队标兵单位”等一大批先进典型。2009年,川藏兵站部又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先进单位”。
奇路钢铁劲旅,个个铮铮铁汉。
川藏兵站部官兵以铮铮铁骨鏖战天险川藏路,彰显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续写着一曲又一曲忠实履行崇高使命的热血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