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屏障打造绿色雅安雅安市“十五”林业工作纪实
回顾篇 竹农喜看遍山绿 游客满眼雅州青
有一组数据令人欣慰:“十五”期末,我市森林覆盖率上升到50.8%,比“九五”期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
有一句告白叫人窃喜:一直以来,众多游客选择雅安,纷沓而至的理由是:风景秀丽,空气清新。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调整农村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实现生态经济强市目标的一项重要工 作来抓,取得了显著成绩,那正是“竹农喜看遍山绿,游客满眼雅州青。”
生态建设成效明
这里不妨用数字来说明: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一直是破坏生态平衡的“杀手锏”,“十五”期间,全市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100万余公顷森林得到有效管护,每年减少森林 资源消耗量50多万立方米;完成天保工程造林2.17万公顷,飞播造林1.03万公顷,坡耕地退耕还林6.26万公顷,荒山造林4.85万公顷,封山育林(新 封)12.1万公顷,零星植树(含义务植树)4316.4万株,减少土壤侵蚀量1480多万吨。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治能力、林业执法、林业 信息网络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等均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森林火灾损失率连续23年控制在了0.1‰以内,有害生物成灾率、乱砍滥伐森林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案件得到有效控 制,全市以森林和野生动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达到5个、面积14.58万公顷。天然林得到休养生息,野生动植物和4821.96平方公里的大熊猫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自然 景观明显改善,全市森林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科技兴林劲头足
增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科技含量,雅安林业人一直在努力。截至“十五”期末,全市建立和改善林业服务站128个;新建和改扩建各类苗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15个、经营 面积达388.3公顷;实施林业科技支撑项目、科技兴林项目、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项目6项;落实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1个。市林业部门在认真实施省厅制订的各项科技 支撑规划和技术规程的同时,从实际出发,认真组织生态治理及资源培育、保护、利用技术攻关研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工作,狠抓科技示范点建设,兴办科技示范林。在实 际工作中积极探索、总结出了林草间作、林竹纸、林果(药)间作、生态旅游等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实践中,市林业局还编写了《雅安市竹林丰产培育技术》手册,《天保工 程管理流程图》,实施校地合作,促进了工业原料林、干鲜果品、药材、茶叶、桑麻、野菜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因地制宜抓产业
生态建设上去了,林业部门又在“林业产业”上做文章,兴林富民,让农民朋友收入增加,市林业局在总结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经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一手抓生态建设, 一手抓产业开发”的要求,大力促进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按照市政府《关于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出台了 工业原料林培育业、林果种苗业、林产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四大产业发展规划。六年来,我市木竹工业原料林、经果林、生态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林业总产值出现了快速增长,经 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据统计,“十五”期末,全市累计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40.22亿元,比“九五”期增长127%,产值结构呈现逐年调整、优化态势。农民从林业 获得的人均收入持续保持年递增15%以上,2005年达到了413元。各区县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林业产业发展新模式:特色经果林、种草养畜、林产加工等产 业长足发展,以实际行动支持新农村建设。
展望篇 盛世兴林铸和谐 产业延伸促增收
有一个目标让人期待:到2010年,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以上,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盛世兴林,“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部门将继续在“建设绿色雅安,发展林业产业”总体思路指导下,以“三生态”主导林业建设,有目的地建设复合生态林业,构建绿色雅 安;有计划地选择立地条件好的林地建设商品林、原料林和经济林基地,发展林业产业。
规划到2010年将初步形成产业产品结构合理,区域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突出,竞争实力较强的新型林业产业体系,林业年总产值突破13.7亿元(年均递增7%),农民从 林业中获得的人均收入达到630元(年均递增10%)。为实现雅安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植下千顷树,福泽荫后人。雅安林业人又订下了新的目标,“十一五”期间预计完成人工造林1万公顷,封山育林5万公顷。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 区管理体系。大力提升保护水平和管理级别,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3个。新建一批国家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典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到 2010年,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8个,使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推进城镇林业发展,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按照“经营城市、美化环境、增强生态功能”的要求,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加快城市森林和城 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到2010年,城镇绿化率达到32%以上。同时与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的配合,统筹规划,抓好国道318线、108线绿色通道 建设。到2010年建成绿色通道471公里。
造林就是造富,栽竹就是种钱,大力发展竹产业,走竹纸产业一体化建设道路。将现有的8.8万公顷竹林,重点转向管护,对其中交通条件、立地条件相对较好、集中连片的 2.67万公顷成片竹林实行集约化经营,全面提高竹林单位面积产量,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实现年产鲜竹80万吨,竹笋2万吨,使竹农从中获取收入突破3亿元。把竹产业建成 生态经济产业,建成农民致富产业。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在汉源、石棉两县大力发展干果基地,“十一五”期末累计发展干果基地1.32万公顷,其中花椒0.66万公顷,板栗 和核桃0.66万公顷。对已发展的林果基地,注重更换优良品种,提高林果品质。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1至2个科技含量高的干果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干果产品附加 值,创造优质品牌,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在青衣江流域各区县要依托市级重点药业企业,在荥经、宝兴、芦山、名山等县,以林业工程为载体,大力发展林药产 业,“十一五”期末,发展黄柏、杜仲、厚朴、尤曼桉等以“三木药材”为主的林药基地规模达到1.2万公顷,形成林药产业,使农民从林药产业获取年收入达到0.9亿元,消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促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集聚林业发展的建设资金。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农户、城乡居民、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机 关团体的干部职工和私营、外商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等多种方式参与林业建设,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林业的门槛,广泛吸纳各种民营资本投入林业产业开 发,培育民营龙头企业。
新世纪的林业发展,雅安林业人把目光瞄准了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我国加入WT0的机遇与挑战,省自身优势,览开放格局,积极利用国际多边援助,加强林业领域的国 际合作,加快国际接轨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林业发展空间。
退耕还林 助农增收渠道宽
雅安市在全省先行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已经七年了。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7县1区共166个乡镇、1019个村、6321个组、27万多户农户93万多人实 施了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94.2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面积73.2万亩,占国家下达计划的100%,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43%提高到现在的 51.7%。水土流失量减少32%以上,泥沙入江入河年减少约253万吨,比1998年减少14.11%。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深刻改变了农户广种薄收的耕作传统,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农民从单一的农耕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转向养殖、加工、劳务输出等行业, 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以天全县为例,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的实施,天全县增加森林面积25428公顷,使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52.03%提高到现在的62.83%,增加 了10.8%;四川农业大学与天全县合作共建的生态效益径流场观测数据表明,天全县局部地区径流在退耕还林后泥沙含量减少31.4%;林地蓄水保水量达到5.33亿立方米 /年,枯水期水电发电量增加,仅以胜利电厂1996年至2000年枯水期发电量2812万kwh/年均和2001-2005年枯水期发电量3009万kwh/年均作比较, 提高了7%。经省、市环保部门监测,天全县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水质达到了II级标准。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随着退 耕还林地的逐步郁闭成林,国道318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沿线山地泥石流、垮塌中断交通的情况已大大减少。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力地推动了天全旅游业的发展,喇叭河景区旅 游、紫石等乡村度假旅游蓬勃发展。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栽植的杂交竹、楠竹、茶、桑也初见成效。9万多亩竹子已陆续成林,2005年全县采伐竹材2万多吨,收 入660多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5元。天全县乐英乡姜家坝村农民说:实行退耕还林,把我们从“以粮为纲”中解放出来。
市林业局局长李流恩诠释取得成绩的原因:工作实行“五个结合”:退耕还林与退耕农民的意愿相结合,退耕还林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优化区域生态经济布局相结 合,退耕还林与科技兴林相结合,退耕还林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栽种实行“四种模式”:林茶间种模式,林竹混交模式,林果模式,林药混交模式。推动实行“四个保障”:组织保 障,政策保障,技术保障,物资保障。
保护野生动植物 濒危物种稳中升
世人皆知,雅安市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命名地,可雅安有多少珍稀动植物,就鲜为人知了。据统计,雅安境内分布的植物约185科869属3000多种,其中木本 植物(不含木质藤本)计97科89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1种。境内林区常见药用植物多达1200余种,占全省已知种类的 40%。市内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小熊猫、白唇鹿、黑颈鹤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470余种,及国家保护的野生鸟类330种(其中宝兴县模式种及亚种计 48种),占全省572种的57.7%,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10种鸟类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19种鸟类30种,四川省重点保护兽类6种鸟类11种爬行类1种。其中 特产鸟类37种,占全省同类总数的63.8%。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普查结果,雅安市分布大熊猫栖息地4821.96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1.48%,占全省大熊猫 栖息地的21.47%,其中有16.27%划入自然保护区实施保护。第三次全国大熊猫普查结果显示,我市境内天全、芦山、宝兴、荥经和石棉五县三十三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 数量约280只,约占四川省大熊猫数量的三分之一。
总面积达39039公顷的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维管束植物107科429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22种,裸子植物4科12种,被子植物91科395种。其中国家 重点保护的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等树种。已知脊椎动物38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云豹、雪豹、白唇鹿、牛羚、黑鹳、绿尾虹雉、胡兀 鹫、雉鹑、林麝等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小熊猫等33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保护区内属于中国、四川特有的野生动物有73种,其中:鱼类有重口裂腹 鱼等7种,两栖类有宝兴树蛙等10种,爬行类有美姑脊蛇等6种,鸟类有33种,兽类有大熊猫等17种。
自1954年至今,区内大熊猫作为国礼的就有17头;保护区工作人员救护病、饿大熊猫30余头,根据全国第三次大熊猫普查数据显示,宝兴县内目前有大熊猫143头,呈 上稳中有升态势。
十五期间,我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围绕“野保工程”建设,把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首要内容,规划并建立了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 区,完成了部份县的大熊猫保护管理体系建设试点。截至“十五”期末,全市共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5个,保护区面积达到15.635万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 10.21%,根据雅安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规划,到2010使雅安市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10个,总面积30.94公顷,占全市国土面 积的20.16%。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项目的成功申报,为雅安发挥自身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喜今日成绩斐然,如今我市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蓬勃而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屡见不鲜。
赴征程意气风发,对于雅安林业人而言,每一次回顾,每一次总结,都只是新征程的一个起点。
记者陈显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