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帮扶的种子在库区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全市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综述(二)
我市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为契机,针对瀑电库区移民安置的特殊情况,科学制定帮扶方案、建立完善协调机制、有效实施分类帮扶。组织市、县区相关部门和各级干部深入农村基层,结对子、攀穷亲、办实事、解民忧,把党的温暖、关怀送进了贫村寒舍,使库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以民生为本,帮在根上,扶在实处,我市在瀑电库区开展的“挂包帮”活动,不仅改善了民生,也赢得了民心。如今,一幢幢林立的高楼,已经在美丽的汉源湖畔悄然崛起;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开始在库区老百姓的心中生根发芽。
帮扶政策好
移民有了致富新希望
“如今党的政策好啊,为我们老百姓谋了福利。我们一直盼望着修建这座桥,现在荥经县来帮我们修大桥,帮我们解决交通问题,群众天天盼着修大桥,现在终于盼到了。”在汉源县前域乡全合村村民曹正文的心里,正在修建的大桥就是新生活的开始,只要大桥修好了,乡亲们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前域乡是荥经县定点帮扶的移民乡镇,该乡全合村2组和3组移民安置点距离九宜公路直线距离仅600余米,但中间横梗着的流沙河一直制约着当地群众与外界的沟通。
为切实改善移民和当地村民的交通条件,荥经县从并不宽裕的财政资金中安排出150万元,为全合村2组移民安置点修建流沙河大桥。
该项目于2010年12月30日顺利开标,今年1月15日正式开工,预计到5月就能基本具备通行能力。
大桥建成后,将极大地缓解前域乡全合村2组、3组移民安置点以及全合村3000多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促进全合村移民安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大大提升全合村移民安置区域融入九襄经济发展圈的进程。
而汉源县富春乡富源村7组村民曹正荣也正享受着帮扶工作带来的好处。“这原本是生产用的毛路,如今因为享受移民政策,在芦山县和市林业局的帮扶支持下,这条路被硬化得漂漂亮亮的,我们以后也能走上干净宽敞的水泥路了。”这条路的硬化,也承载着村民们的致富希望。
富春乡下辖4个村7800多人,其中移民有1000余人。对口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安排芦山县和市林业局对口帮扶富春乡。经过多次协商交流、统筹资源配置,最终确定了在2010年帮扶3个项目。
如今,芦山县和市林业局已经投资8万元完成了村活动场所的建设,投资20万元,硬化了黎家村3组1.2公里道路,解决了移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同时,芦山县和市林业局还联合筹资16万元,硬化移民安置点道路。
多形式帮扶
帮扶活动显成果
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后,雅安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有新路子、移民致富有新技能、群众生活水平有新提升、乡容村貌有新改善、新农村建设有新起色、党群干群关系有新改善、基层组织建设有新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有新跨越、社会稳定水平有新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有新气象”的“十有”目标,发动37个重点部门、企事业单位,倾力对瀑电库区26个移民乡镇和69个移民安置村进行结对帮扶,安排北部六县区对瀑电库区汉源县的6个新集镇和38个移民安置村进行对口援建帮扶,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两类帮扶叠加覆盖抓,领导和干部共同管,市县部门倾力扶,兄弟县区相互帮,库区县主动承接抓落实的统筹推进格局。
同时,将“坚持向上积极争取支持,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安排,以项目为载体倾力实施帮扶”作为我市开展“挂包帮”活动的重要形式,坚持“输血”帮扶与“造血”帮扶相结合,围绕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库区管理体系、维护库区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等三大目标,在特色产业壮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扶,取得了一大批帮扶成果。
北部六县区明确安排每年预算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5%的比例落实帮扶项目开展定点帮扶。市委办、市财政局积极向省财政厅争取将汉源县大树镇618亩浅淹没区造地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发改委争取到帮扶项目资金60余万元,大力支持汉源县市荣乡富塘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共和村村级公路修复工程、“7·17”洪灾水毁修复整治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水务局认真做好汉源县宜东镇长荣村、大安村、永定村3个行政村51.6万元饮水安全项目,争取将宜东镇防洪堤纳入国家“十二五”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市科技局争取到位项目资金21万元,支持石棉县宰羊乡发展黄果柑示范园、核桃示范园、林下养殖等项目……
截至目前,北部六县区和38个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在瀑电库区共对接实施帮扶项目106个,已完成28个;整合帮扶资金4365.26万元,2010年已到位资金1788万元。市帮扶办记者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