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之后还要继续干,不松劲……”——再访宝兴县蜂桶寨乡民和村“脱贫致富示范户”王福康
年过花甲的王福康是宝兴县蜂桶寨乡民和村1组村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鼓励和帮助下,他依靠扶贫贷款和酿酒项目实现了脱贫目标,成为村里的“脱贫致富示范户”。
过去住在高山上,如今住在国道线旁的王福康,脱贫之后在干什么?脱贫之后,是否“船到码头车到站”?新年前夕,记者再次采访了王福康。
12月22日,王富康正在酿酒。
脱贫后继续干
过更美好的生活
再次见到王福康,已是年末岁尾的12月22日。
当天清晨5时许,王福康和妻子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此时,屋外天寒地冻,温度直逼摄氏零度。
王福康给用于酿酒的锅准备好炭火,然后返回30多平方米的酿酒作坊内。他熟练揭开盖在发酵玉米酒糟上的薄膜,一股特有的酒香随之扑鼻而来。接着,他把持起特制的钉耙在酿酒锅里来回翻动,锅中不断升腾起酒糟散发的热气。他的妻子则在一旁端着簸箕,适时向锅内添加玉米酒糟……
自今年8月产出第一锅酒至今,王福康近5个月酿出的酒已销售近4000公斤,且酒香飘到宝兴县以外的多个县区。
酿酒,是王福康与妻子的主业,也是他家摆脱贫困的“法宝”。
靠着酿酒,王福康已经脱贫,并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示范户”。
开作坊缺资金
扶贫贷款来帮忙
过去,王福康家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为家庭经济来源,和许多村民一样,他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挣钱。可年龄不饶人,年过六旬的王福康从事砌石墙、砖墙等重体力劳动时力不从心。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又让王福康居住35年的老屋严重受损。灾后重建中,王福康一家在国道351线旁建起了一楼一底的新家。
住上新房子,不能再过穷日子。但是,怎样才能摆脱家庭困境?
思来想去,王福康心里豁然一亮:自己身怀酿酒技术,何不酿酒?
“然而,要酿酒,要脱贫,自己却没有启动资金,咋办?”王福康为酿酒启动资金发愁时,去年10月,第一书记景兴智再次找上门说,“你有技术,也愿意干,你先干起来,我们共同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今年6月中旬,王福康想方设法在新房旁建起了酿酒作坊。这时,景兴智给他带来了好消息:经过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协调和努力,扶贫贷款有着落了,酿酒脱贫项目也获准了。
“是政策支持,我才能贷款10万元。”王福康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便领到贷款。
摘掉贫困帽
迈上致富路
贷款主要用在酿酒的哪些方面?
“请村民帮忙所需的工钱是一项开支。”王福康边说边拿出一个小本:购买1万公斤玉米,开支25000元;7月购进16头小猪,开支8000元……还剩20000元作为周转资金。
在政策支持下,拥有两口锅的酿酒作坊于7月20日正式投用,并用180公斤玉米作为酿酒原料,于8月1日酿出两锅共55公斤酒。仅3天时间,这些酒就以20元每公斤的价格销售一空。王福康说,目前,除了前期自行销售的2000公斤酒,连本带利收入40000元外,驻村帮扶干部和村党支部、村委会还为他的后续销售出主意、想办法。
“21日,今年最后一批酒已顺利交付。”王福康说,“除去租用小型货车开支2000元,这批酒总计获利约38000元。”临别时,已成为村中“脱贫致富示范户”的王福康表示,他是既酿酒又养猪,今年养的16头猪每头已有90至10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算,全部卖出可收入30000元。
“今年总收入约10万元,不仅实现了脱贫,更是一只脚迈进了小康。”王福康说。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