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为富农兴村插上翱翔之翅 石棉县蟹螺乡江坝新村、宝兴县灵关镇磨刀新村发展旅游助力脱贫致富
近日,石棉县蟹螺乡江坝新村掩映在鲜花丛中。
“旅游兴村”,一个全新的词汇映入众人眼帘。
旅游脱贫、旅游致富,既保护了环境,又实现了脱贫,这体现了“旅游兴村”的一大利好。致富路有千万条,雅安“旅游兴村”就是其中最环保、最绿色、最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一条,这是我市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对全面小康、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必要举措,是雅安灾后重建美丽新村与脱贫致富比翼齐飞的创新,值得点赞,我市的“旅游兴村”正发展得越来越好。
绿色生态 民俗文化
6日,雨后初霁,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江坝新村满目葱翠,空气清新,雾气飘动。
走进江坝新村,千年岁月的痕迹触手可及,百年古碉楼、百年的民居星罗棋布。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尔苏文化和宜人的生态。
走进唐全有家,这个汉子可不简单,40多岁的他做事麻利,礼节也不含糊,赢得游客连连称赞。
见到有客人来,唐全有赶忙放下手中忙活,站起身来迎接,得知记者采访,他打开话匣子,讲述着乡村旅游带来的美好生活。几年前,江坝新村旅游逐渐兴旺,游客接踵而至,唐全友和妻子商量后,开了农家旅游接待点。现在过了四年,他家每年收入10多万元,新装修的厨房外墙刷得亮堂。今年生意更加火爆,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收入过万。他说:“今年江坝新村建得更漂亮了,来玩的游客比以前更多了,我们的收入也翻倍。”
“游客来了,不能老是老三样啊,酥油茶、蜂蜜酒、玉米馍……这些游客总会吃腻的。”唐全有说,于是,村“两委”班子号召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花草、果树,这样夏天游客来了,可以赏花,可以摘果子吃。
说着说着,一位外地来的罗先生要和热情的唐全有照相,他把工布帽给罗先生戴上,仔细整理衣服,阳光下,唐全有和罗先生笑得很灿烂,很开心。
正如唐全有所言,如今,这里已经形成了农家接待点、旅游接待中心,传统民居、生态水果蔬菜等一体化产业美景,这些点互为补充,各具特色,成为园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得新村由原来单一的观光旅游向集避暑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民俗美食等于一体转变,成为引领当地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引擎。一位游客曾这样感叹:“走进江坝新村,吃美食、观民居,既能感受藏族民俗文化风情,又能让人看到现代旅游村开放发展的智慧与勇气。相信,不久的将来,旅游产业一定会让江坝新村的知名度更高,村民的生活更幸福。”
目前该村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产业,通过召开村组会、户长会,引导群众转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全村新发展优质晚熟枇杷660亩,打造核桃示范片350亩,猕猴桃基地260亩,建成商品生产基地840亩。仅蔬菜一项,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500元。立足于江坝新村独特的尔苏藏族文化资源,大力实施蟹螺堡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积极组织群众办好“环山鸡节”、“藏乡山歌”等文化活动,极大提升了尔苏藏族民俗民族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村里鲜花盛开,整修后的传统民居,散发出独特的藏家人文魅力,一万多平方米的石板栈道把全村的特色民居串联起来。“花开时节,游客量数以千计。” 据介绍,村里的变化也吸引不少商家前来考察。蟹螺藏族乡将依托生态和民俗资源,把包括江坝新村在内的几个新村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建成一个生态博物馆,并结合当地休闲的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把整个江坝新村打造成为当地乡村旅游新亮点,为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坚实平台。
旅游兴村 美了山村
水泥公路蜿蜒盘旋,烟雾缭绕的大山深处,民居林立。这里是宝兴县灵关镇磨刀新村,每到周末,前往观赏湿地公园,体验农耕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
碎石铺成的小路曲径通幽,路旁花草丛生;石质结构的栈桥回旋延伸,水面涟漪荡漾;四角飞檐的亭台古香古色,掩映在绿树中……
7日,记者漫步在宝兴县灵关镇磨刀新村湿地公园,舒适而惬意。平日里,磨刀新村的村民喜欢在湿地公园散步,游客们则时常来度假游玩,湿地公园已经成为磨刀新村的一张生态名片。
走进该村村民黄晓琴一家宽敞的民居房,记者眼前一亮。屋内拾掇得干净整洁,有花有草,厨桌上微波炉、电饭煲等烹调用具一应俱全。临近桌子处,一台冰箱中放着鲜橙多、雪碧等饮料,还冷藏着不少玉米、排骨、鲜鱼等食品。黄晓琴指着餐桌纱罩下一家人吃剩的午餐说,里面的老腊肉、玉米馍都是客人最喜欢的农家饭菜。
正聊着,黄晓琴的姨妈回来了,她向记者介绍,自己原来务农,因为侄女一家搞起民俗旅游也就吃穿不用愁了,所以她也来帮忙。
黄晓琴经营的民居住宿房,青砖瓦房建筑,环境清幽,体现出浓郁的乡村韵味。在这里,记者遇上从成都来的游客,他们吃着当地新鲜的小河虾、春芽煎蛋、咸鸭蛋等特色菜,喝着主人自家酿的老白酒,边吃边聊。一脸轻松,“这儿挺实惠的,一人一晚不到一百元。我们是朋友介绍过来的,说这里好,过来看了确实是不错。那位介绍我们来这儿的朋友都来过十几次了,每次都住一段时间,真是一种享受。”
因为有了湿地公园,自家门前的山水景致,农家自住的乡村院落,自己栽种的瓜果蔬菜,如今都靠这些挣钱,这是磨刀新村村民过去想都没敢想的事。磨刀新村村长黄强说,这里曾是灵关镇的贫困村,村子比较偏僻,路也坑坑洼洼,经过灾后重建的风貌打造,昔日的“荒山沟”、“穷山村”已旧貌换新颜,化身为今天的“生态谷”、“旅游村”,变成了农民的致富沟,湿地公园给村里带来了名气,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效益日益凸显,现在该村的年人均收入年年看涨。
“湿地公园不仅是磨刀新村的生态名片,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黄强介绍,近年来,磨刀新村以旅游农业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集生态旅游、生态养殖、引果上山、高效农业等为一体的新路子,依托湿地公园,磨刀社区茶廊已投入使用。未来,在产业发展方面,磨刀新村一方面着力打造田园风光式生态旅游,建设独具魅力的生态休闲场所,其中会在湿地公园增添娱乐配套设施,供人欣赏自然风光;另一方面,流转该村农田,种植有机蔬菜等,并建成大型有机蔬菜农场基地,探索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开发。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