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狼群》 献给雅安

来源:
2012-08-01 10:03
浏览:
收藏 打印


格林,我们回来了

  7月11日,一本讲述真实养狼故事的书《重返狼群》面世,受到了张抗抗、白岩松、赵忠祥等八年前一同见证《狼图腾》诞生的作家和名嘴的强烈推荐。

  《重返狼群》讲述的是一位美女画家李微漪当上“狼妈”,养大一只草原遗孤,最终把它放归狼群的故事。它就是一部人、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写实纪录片”。

  在酷热的夏季,探讨关于“人、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旋风,再次汹涌来袭。

  让人惊讶的是,李微漪是地地道道的雅女。

  在雅安,生态是传家宝;在即将举行的中国·雅安国际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想告诉人们的即是:人、动物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重返狼群》实际上是中国·雅安国际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开幕之前,送给雅安最好的礼物。

  雅女“与狼共舞”

  {在《重返狼群》的编辑张唯眼中,李微漪的个性非常直爽随和,有很多让人感动的小细节。

  在李微漪自己眼中,她就像雅鱼,外表看来细鳞细甲,似乎很柔弱,内在却深藏着一把“宝剑”。}

  李微漪看上去,是温润如玉的女子,黑色及腰的长发乖巧地贴在身上,笑起来恬恬淡淡。

  《重返狼群》的编辑张唯说,即便只相处了一周,但是李微漪的直爽随和却深深地感染了她。“与她相处,有很多让人感动的小细节。”

  然而,在李微漪的性格深处,却有着“野性”的一面。

  童年的李微漪,喜欢舞枪弄剑,在少女时代爱上了艺术。受美术和音乐的影响,她的性格中有点多愁善感。现在的她,仍旧是大胆而叛逆,坚持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世界很干净。”这个女子心中一直住着一个少年的李微漪——喜欢让自己保持一份童心,爱开玩笑;喜欢看机器猫、老夫子和其他漫画书;喜欢看动画片。

  然而,她却又说自己是有狼性的人。8岁起,她独自到成都,14岁开始卖画,16岁边工作边学习,很小就自立。她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认准一件事儿,就会像狼见了肉似的,不达目的誓不松口。

  她的性格,一如她眼里的雅鱼,外表看来细鳞细甲,似乎很柔弱,内在却深藏着一把“宝剑”。

  在李微漪的记忆中,故乡是一片细雨滋润下的净土。每个城市的女子都带有地方特色的内涵,各有各的味道和气质。

  李微漪出生在雅安市名山县蒙阳镇。在父亲教书的名山中学度过了她的童年。

  提到雅女,李微漪脑海中闪过的词是“雅典娜女神”(战神),美丽、智慧与力量的化身。

  “典雅、坚强、自立,有着刚柔并济之美。”这就是李微漪心目中的雅女。

  她的生命深处,和雅女有着深刻的连接。

  “我就是个雅女,我为在这个地方出生而自豪。”李微漪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雅雨是这方水土,而养出的雅女和雅鱼是有共同特点的:爱自由,不屑于被囚禁,能耐受寒冷严苛的野外环境。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情,才让她谱出了“与狼共舞”的美丽故事。

  “先有生态才有生存”

  {人类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对自然应获取而不贪求,对动物不以好恶而杀戮。

  在李微漪的家乡,有着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她对待动物和大自然这种情感从此起源。}

  “我刚去若尔盖草原写生的时候,绝没有想到草原上会有一只濒死的、注定会影响我一生的小狼崽向我发出微弱的呼救声……”这是李微漪《重返狼群》书中的第一句话。

  2010年,李微漪在若尔盖草原写生时偶然救活一只出生仅5天的小狼,她把小狼带回都市喂养,两个月后,狂野和嗥叫的狼性开始显现,李微漪决定带它回到草原……

  这是一次偶然,却也是必然。

  李微漪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因为她拍摄的视频《好一对“狗男女”》。这段由李微漪湖北朋友熬了一个通宵制作好的视频,被网友们疯狂转载,点击率超过百万。

  “选择《好一对‘狗男女’》作为视频的标题,是他们有意为之的。平常,人们用“猪狗不如”之类的词语,来骂很差劲的人,她就是要“贬词褒用”,让大家看看现实中还有如此的“狗男女”!李微漪的眼光是独到的,正如《重返狼群》一书中的狼,再度颠覆了人们对于狼的传统印象。

  对于动物的情感,李微漪是真挚的。她不带有色眼镜去与他们相处。和她对于大自然的态度一样——纯净。

  虽然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之中,但她每次出去写生都喜欢选择远离城市的大自然。于是有了她与小狼的一段故事。

  她为小狼取名为格林,是因为英文“格林”的“绿色”含义,还有《格林童话》的寓意。在她内心深处,《格林童话》似的人、动物与自然应当这样相处——人类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对自然应获取而不贪求,对动物不以好恶而杀戮。

  “我自小在雅安长大,让我拥有了与树木、山石、泥土亲密接触的童年,而没有在城市的“鸽子笼”、水泥路和游乐场里建立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识。在自然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是心怀绿色的。”在李微漪的家乡雅安,有着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她对待动物和大自然这种情感从此起源。

  “自己家乡有这样一个倡导人、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活动,我很高兴。”李微漪说道,“如果时间合适,我很乐意参加家乡举办的盛会。”

  对于即将举行的电影周,她认为可以不局限于动物电影,有关动物自然的音乐、纪录片、文学、书籍,都可以纳入其中,上升为动物文化节,涵盖面更广泛。

  “我写下这本关于狼成长经历以及真实狼性最细致客观描写的书,因为狼和生态是密切联系的,爱狼的人必定是爱草原的,保护狼的人越多,保护草原的力量就越大。”李微漪说道,“先有生态才有生存”。

  我们应摒弃典型的恶狼文化

  ——关于《重返狼群》一书

  记者:能否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下《重返狼群》这本书?

  李微漪:讲的是我和一只孤狼,如何在草原相依为命,一起学习荒野生存,和当地的狼群接触,最终使这只孤狼重返狼群,并被狼群所接纳的故事。这是一人一狼用命写下的书,是我们用心眼看到的草原,狼性和人性。

  记者:《重返狼群》历时3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

  李微漪:因为草原和狼给了我太大的触动,我用近三年的时间写成这本书,当在草原随狼一起为生存而挣扎并亲眼目睹草原日益恶化的生态之后,我突然觉得我们要拯救的不仅仅是一匹狼,更希望留下一些改变人心的东西。让人们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也体会一下现在的动物是如何在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夹缝当中艰难求存的。

  《重返狼群》除了颠覆传统的恶狼文化之外,我希望读者们能够重温一遍《狼图腾》,看看这四十年间草原令人痛心的变化,狼精神仍旧是那么顽强,让人肃然起敬。然而在草原的文化变迁之下,狼及其他草原生物的世界已经不再有昔日的和谐宁静。图腾仍在飘扬,狼已成为传说……当我们宣扬狼精神的时候,狼这个物种可能已经消失了。我写下这本关于狼成长经历以及真实狼性最细致客观描写的书,因为狼和生态是密切联系的,爱狼的人必定是爱草原的,保护狼的人越多,保护草原的力量就越大。

  而且,我在和狼相处的日子里,清楚地看到了一面镜子,从狼性中折射出的人性。我希望人们在重返狼群的体验中,在狼性与人性的对比中,能够感受到为人的幸福和重返更纯真人性的向往。

  记者:回想起整个送格林归队的过程中,作为首个成功放归狼的人,你觉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它带给了你哪些启发?

  李微漪:这次能放归格林关键还在于认准目标,坚持磨练,大胆尝试。它带给我的启发是——若要自由必先自立。

  记者:放归之后,你有没有回去看格林?

  李微漪:我回去过几次,去年6月,11月,今年5月都去过,也都在微博里发了相关消息。很欣慰还有狼群的踪迹,但是他们都离人活动的区域很远,只有中国的野生动物是最怕人的。

  记者:狼文化中有非常多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地方,您认为其中应被摒弃的部分是什么?

  李微漪:所谓“狼文化”并非狼本身产生的文化,而是与人联系起来产生狼与人的关系,并根据人对狼的认识,才赋予了多姿多彩的狼文化。狼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区域性。现今的狼文化主要有两种,正常狼文化和恶狼文化,而中国的传统狼文化就是典型的恶狼文化,把莫须有的罪责强加在狼身上,我认为最应该被摒弃的就是对狼的负面歪曲的认识。

  记者:几年前姜戎的《狼图腾》成为中国当代出版的奇迹。在那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你的《重返狼群》被称为《狼图腾》续集?

  李微漪:重返狼群应该是图腾精神的传承和延续,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续集。因为这事儿本来就是一种巧合,不是为续而续的,我受过《狼图腾》很深的影响,这书也成了一种自然生成的呼应。书中既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也有对动物生存和他们思想的更深入的解读。而我更偏重于描写在草原变迁和人类进步中,动物性和人性究竟相差了多少?动物是如何在自然与现代文明的夹缝中生存的。狼失去的是领地和生存的权利,保有的是令人叹服的狼性,人占有的是更多的资源和财富,失去的又是什么?记者 熊蕊 王侃

  名家点评

  李微漪的故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如今我们带着摄像机再去草原,我想即使转一个月也不见得再有一只小狼等你救,等你把它养大,野化,最后放归自然了。所以,李微漪的故事是概率几乎等于零的一种冒险。李微漪是一个年轻画家,所以她观察事物细腻、精准;她的写作充满了女性和母性的温情,柔中带刚,有很多小幽默,跟《狼图腾》恰好形成对比。——张抗抗

  草原已被汉人边缘化,狼群归来要重返人群。写狼是为了写人。——白岩松

  中国所有的野生动物学家,没有一个有李微漪这种经历的,也没有一个人想重复这种经历。李微漪是真正喜欢狼,使我们心灵最软的部分接受她那样的文化,我真的希望用我的一颗心爱这个世界,爱我的同族、同类,也希望大家有这样的心。——赵忠祥

  李微漪通过实践,用自己的出生入死走出一个榜样,一个信仰路子,这个信仰就是众生平等,爱即自由。——安舜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