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作 留存雅安——徐悲鸿《柳马图》在市博物馆展出
“齐白石的虾,张大千的山水和花鸟,黄胄的毛驴。”而谈及画马,人们通常会想到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的代表作《八骏图》。徐先生笔下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赋予了画中的骏马充沛的生命力,群马在画中奔腾的气势,令人观后从心底油然生出一股振奋之意。
在雅安留存有一部分名家画作,徐悲鸿的《柳马图》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据市博物馆的讲解员程树芳讲述,在“雅风流韵”展馆里所展出的几幅字画,之前从未与雅安市民见过面,直到去年市博物馆开馆,才正式向外界展出。展出的作品中,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如陆增祥的字、傅抱石的山水画以及徐悲鸿的《柳马图》。
画马赠友人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自幼便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和书画,一生痴爱画马。
其作品中的奔马、走马、群马和立马,形神兼具、姿态各异,徐悲鸿对西方绘画的写实和中国传统水墨的飘逸拿捏精准,笔下的马剽悍、刚劲、矫健,给人一种自由、向上的力量。
《柳马图》轴纵84厘米,横39.5厘米。其美在于画中意境和马的姿态,画中虽是骏马,却少了在原野上奔腾、驰骋的神骏轩昂。这幅画作中,人们可以看到柳枝迎风而摆,骏马的鬃毛也在风中飞扬,马的前蹄欲迈开步子,而头却辗转向后方张望,似乎有些依依不舍。简洁的画面、遒劲有力的笔法和清雅的色彩,表现了骏马的逼真形象。
从绘画的角度观赏,画面以棕、黑、蓝三色为主色,浓淡相宜,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细如离愁的柳条,着重突出了马的肩部、背部、腿部大块肌肉的形状,来凸现马的英俊、雄健形象,惟妙惟肖地刻划出骏马的形象。
在图的右上方,题有“绍卿先生雅正”和“悲鸿癸未”的字样,据此可见这幅《柳马图》是徐悲鸿为赠友人于癸未年所作。
我国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有两重寓意。一是纤细柔韧的柳丝象征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的意思。想必徐悲鸿先生是为即将离别的友人创作了这幅《柳马图》,画中的“柳”和欲走还留的骏马则是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情谊和挽留之意。
缘何留雅安
在欣赏《柳马图》的绘画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人们难免心生疑问:雅安怎么会收藏有徐悲鸿的作品?
据相关资料介绍,《柳马图》本由原西康省博物馆收藏保存,之后移交到雅安市图书馆,1989年6月,又由市图书馆移交给雨城区文管所,现在才在雅安市博物馆二楼“雅风流韵”展馆展出。
市博物馆馆长李炳中介绍,1938年国民党政府迁移到了重庆,西南一带便成为了大后方。当时全国一百多所大、中学以及一些文化机构先后入川,各地沦陷区的书画名家和学术大师也随之大批涌入四川,西南一带成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
如此浩大而精粹的艺术队伍被特定的历史牵引到了西南一隅,不仅在巴蜀文化史上不曾遇到,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西南地区美术发展的历史因此揭开了辉煌的一页。徐悲鸿、傅抱石、黄君璧等人先后来到四川,因战争而一度低迷的画坛出现了一股新的激流,也给后人留下了他们宝贵的书画真迹。
《柳马图》款署“绍卿先生雅正悲鸿癸未”,有钤印一枚,钤印款后白文篆书“悲”。根据徐悲鸿个人年表可知,民国三十二年癸未正是1943年,当时徐悲鸿已有48岁,一边筹备开办中国美术学院,一边在重庆举办画展。《柳马图》极有可能是徐悲鸿在这个时期于四川创作的画作。
由于种种原因,《柳马图》经由徐悲鸿这位友人之手辗转来到雅安,几经周折被收藏于雨城区文物管理所。如今,市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市民才得以欣赏到绘画大师徐悲鸿的佳作。
记者严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