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水利 利水利民 荥经县水利基础设施重建项目成效初显

来源:
2016-02-05 09:33
浏览:
收藏 打印

加固维修后的荥经县同乐水库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

荥经县经河两岸的生态提防护卫着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中的严青水厂

龙苍沟的生态堤防杜鹃烂漫

生态堤防成为当地居民休闲漫步的走廊

  隆冬渐远春意暖,鸽子花都气象新。

  近日,记者从荥经县获悉,截至目前,该县规划的15个水利基础设施重建项目中,堤防、供排水、中小灌区、水土保持、水资源监测、水利基层服务等12个项目已完工,剩余3个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后续建设正在有序加快推进。

  而今的荥经,一个个重建供水工程落地,重建堤防、山洪治理工程筑牢安全防线;重建水库、灌渠清泉长流;水资源监测中心、水利基层大楼拔地而起……灾区水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水利现代化建设更加有序。

  春回大地, 15万荥经人倍加感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倍加感怀重建的辛劳,倍加珍惜重建的成果,将感恩之心,转化成奋进之举,充分发挥重建水利基础设施的价值,让民生工程更好地服务荥经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让灾区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民生优先

  让饮水不再难

  荥经按照高标准、上规模、宽覆盖的工作思路,投入近亿元资金,修建和整治改造农村供水工程25处,解决了全县13.52万余人的饮水难问题

  2015年12月下旬的一场大雪,让荥经县龙苍沟这个旅游小镇也有了漫天飞雪的北国风光。

  走进龙苍沟镇周坪新村沈和平的新家,厨房中,各类餐饮设施设备齐全,拧开水龙头,沈和平开始洗菜、做饭,为寄宿自家农家乐的游客准备午餐。沈和平说,“饮水安全有了保障,我们的旅游服务才能做得更好,让游客更满意。”

  灾后重建,沈和平重建了新房,新开了农家乐。同时,荥经水务局也着手龙苍沟农村供水工程的重建,总投资1600余万元的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日供水规模2500立方。2015年11月,水厂工程竣工,包括绿化在内的附属工程全部完成,龙苍沟景区、旅游集镇及当地村民共1.2余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沈和平只是荥经县享受到重建饮水安全工程利好的一个代表。灾后重建,民生优先,水利重建必须优先提升供水能力,改善供水质量,提高农村居民安全和生活质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荥经数以万计受灾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改善和解决。

  荥经县大部分乡镇位于中高山地区,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有相当一部分是只经过简单处理的山溪水,没有经过规范化的净水处理;有的水厂设备陈旧老化,遇着枯水期和用水高峰,经常出现用水紧张的现象;有的地区还存在人畜共饮的状况,影响了农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解决灾区群众饮水“最后一公里”和“卡脖子”问题,是受灾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荥经必须破解的重建难题。

  结合农村工作实际,荥经按照高标准、上规模、宽覆盖的工作思路,投入近亿元资金,修建和整治改造农村供水工程25处,解决了全县13.52万余人的饮水难问题。同时,还将农村供水项目与城市供水工程打捆实施,建设现代化水厂,解决城市及周边地区供水量、水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和居民饮水要求的问题。

  “水质、水量、供水可靠的现代化水厂,不仅有助于民众的安全饮水,也有助于全县基础设施提升和城市发展。”荥经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张青松介绍,严青水厂是迄今全县最大的城乡供水项目,总投资1.5亿元,工程完工之后,将惠及县城及周边10余个乡镇和烈太、六合、附城等产业园区的生产生活用水。

  “宜分散分散,宜集中集中。” 荥经县水务局局长张国良说,打破行政区划,实现以城带乡,形成城乡统筹的供水格局,是荥经城乡供水工程最大的特色。只有形成“骨干工程保障有力、乡村供水布局合理、末端供水安全卫生”的供水体系,才能保证城乡居民饮上安全、放心水,兑现让灾区饮水不再难的民生承诺。

  科学重建

  实现水利综合发展

  荥经县通过供水、防洪、水域生态、水务信息化等建设,使全县的供水能力大大增强,防洪安全切实保障,水域生态持续改善,行业能力大大提升。截至目前,全县15个重建项目水利推进,主体工程完工率92%

  供水工程建设只是荥经水利重建的一个缩影。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荥经统一了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通过供水、防洪、水域生态、水务信息化等建设,使全县的供水能力大大增强,防洪安全切实保障,水域生态持续改善,行业能力大大提升。”

  灾区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作证:“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荥经的中小灌区恢复重建工程与小农水重点县项目齐头并进,通过小农水三年建设,在全县18个乡镇新建和整治渠道、山坪塘、蓄水池等水利基础设施,全县水利设施进一步得到巩固提升,形成“渠成网、沟涵通、水满塘”的格局,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年重建,春华秋实。全县形成了低山河谷果蔬、中山茶叶、高山天麻的产业带,同时建成以青龙、五宪、附城等乡镇为核心的猕猴桃基地,以宝峰、民建为核心的茶叶基地,以泗坪、新建为核心的天麻种植基地,农业产业之花在重建中绽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基础设施重建,必须科学重建、安全重建、生态重建,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荥经为前提。

  荥经县,因荥河、经河得名。全县大多数乡镇分布在两河流沿线,水为这座小城增添灵动韵味的同时,也增加了其防汛防洪的压力。重建中,荥经县投入1亿多资金,为沿河两岸五宪乡、附城乡、新添乡、荥河、大田坝等乡镇修建堤防工程,基本形成城乡防洪体系,保护沿岸人民群众居民、耕地、房屋、企业的安全。

  “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睡安稳觉,还有美丽的景观堤防供休闲,生活也丰富了。” 1月15日天气大好,附城乡南村坝村新村聚居点,不少老人又相约到生态堤防散步,沐浴冬日暖阳。新村完善的附属配套和舒适便捷的人居环境,让老人们一个劲儿叫好。新村居民朱子华说,“生态堤防成了村里的生态走廊,现在可是享受城里人的生活环境了”。

  不仅是那些关及民众生产生活的水利民生项目,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水利工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务信息化水平建设、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改造提升、水资源管理、渔业修复等工程在重建中加快推进,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全县15个重建项目水利推进,主体工程完工率92%。荥经水务局还于2013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被省水利厅授予“全省水资源工作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并在市政府农建办考核中获得二等奖。

  统筹推进

  经济社会生态同见效

  坚持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让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保障、灾区产业得到发展、灾区生态更加美丽,是荥经县水利基础设施重建的前提和根本

  回望“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荥经县城乡供水、堤防、水库等水利设施遭受严重损毁,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建设、防减灾平台建设被迫迟滞。

  水利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启动后,各级党委政府关怀,荥经水务干部职工发扬“5+2”、“白加黑”拼搏精神,忘我工作,灾区群众不等不靠参与建设,荥经水利设施不断重生。

  “坚持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荥经水务局局长张国良说,“让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保障、灾区产业得到发展、灾区生态更加美丽,是水利基础设施重建的前提和根本。”

  “城市江河及滨水空间是生态休闲、泄洪排水、地方文脉重要载体,以岸线自然化、岸坡生态化、植被乡土化等理念打造水域空间,既可改善、亮化水生态,也可促进水利基础设施与生态与旅游融合。” 张国良说。

  以兰家山同乐水库为例,将生态理念引入灾后重建,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张国良说,“重建攻坚和脱贫攻坚同时开展,荥经将继续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全力破解‘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致贫’难题,让灾区以水兴业、以水兴旅、以水富民,全力为全面小康提供支撑。”

  群众点赞

  荥经县花滩镇村民刘德松:

  山洪治理了 汛期也能睡安稳觉

  刘德松的家位米西河大桥附近,因为山洪肆虐,每每遇到夏季暴雨节,老人总是难以安枕。灾后重建,荥经县投入800万元资金,对花滩河(米溪河、磨刀溪)分流分段修建了护坡式堤防,并对河道进行了疏浚,提高河道防洪、泄洪能力,确保两岸民众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米溪河山洪沟治理工程以后,一年四季都可以睡安稳觉,下大雨也不怕了。” 刘德松说。

  荥经县宝峰彝族乡杏家村刘福名:

  堰渠引水泄洪 茶园旱涝保收

  2015年9月14日,艳阳高照。荥经县宝峰彝族乡杏家村茶农刘福名一早便到茶园灌溉。打通饮水堰渠,清泉喷涌,不一会儿功夫,2亩茶树灌溉完毕。“堰渠不仅解决了茶园灌溉,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大家积极发展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刘福名说。如今,在当地,纵横交错的堰渠清泉长流,滋润着郁郁葱葱的茶园,也承载着茶农旱涝保收的希望和期盼。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唐小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