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人民医院引进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联合检测法抽两毫升血可筛查监测12种肿瘤
杨福洲在为患者检查
过去
癌症防不胜防
癌症的死亡率高、隐蔽性强、转移性强、潜伏期长,因此让人感觉防不胜防。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得癌症呢?
病毒、霉菌、射线、化学致癌剂等有害物质是癌细胞的“催化剂”。一般情况下,人体的代谢可以将这些“催化剂”变为废物排出体外。但是,人在生病、长期疲劳、免疫力下降、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等情况下,这些“催化剂”就会滞留形成致癌物,致使某些细胞分裂繁殖时,下一代子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成了癌细胞,然后又慢慢地发展成为癌细胞团。当它变成火柴头大小时,已包含了三千多万个癌细胞。这个时候,医生能用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方法观察到。这个阶段很漫长,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等到最后发现的时候,大多患者已经进入中晚期了。
现在
早发现早治疗
现在,有一种新技术可以对肿瘤进行早期筛查。这就是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今年9月引进的新技术——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联合检测(简称C-12)法。
这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早期筛查肿瘤的有效方法。它操作简便、快速精准。对于检测者来说,也十分方便。只需要抽取2毫升静脉血,就能对受检者进行12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以达到对多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等,进行初步的筛查和监测,而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器官的检测。
据了解,该法采用多指标进行检测,增加了肿瘤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扩大了辅助诊断范围,能尽早地发现肿瘤的“蛛丝马迹”,极大地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机会。
中华医学会健康体检与评估学组专家称,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几乎是迄今为止早期发现无症状微灶肿瘤的唯一有效方法和途径,可以比超声波和CT、MRI和PETCT等物理检查及早地发现微小灶肿瘤。
其次,肿瘤标志物检测阳性不一定是肿瘤,仅仅是一种提示和信号,代表受检者属于高危人群,应该引起警示和注意。
此外,肿瘤标志物检测阳性者应积极查清原因。如果经多次检测,一直呈现较强的阳性反应,则应深入进行仔细的临床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走进神秘的核医学科
开展这项新技术的科室——核医学科,在人们心中,往往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不同于一般的临床科室,和患者长时间“面对面”打交道,它也不同于放射科、检验科等,被广大患者熟知。
“检查无非就是CT、核磁共振嘛,难道还有另外的?”
“核医学检测?肯定有核辐射哦?”
“能不去那儿检查最好不要去,万一掉头发,影响身体健康就不好了。”
我们在对市民的随机采访中发现,有的市民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科室,还有的人一听到带有“核”字,就吓得不敢靠近。
其实,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和CT、核磁共振、超声技术等相互补充、彼此印证,极大地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水平,是近代临床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组成部分。
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于2009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同位素室。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设备不断更新,核医学科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目前,核医学科常用的治疗项目有碘-131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碘-131治疗甲状腺癌(甲癌)、锶-89治疗骨转移癌、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等。
2009年初,市人民医院斥资引进了美国GE公司的SPECT,这是目前核医学界先进的器官功能测定和现象设备。据了解,雅安市人民医院也是目前川西地区首家引进该仪器的医疗机构,开拓了此区域核医学的发展。
据核医学科主任杨福洲介绍,ECT可用于全身检查,和其他检查设备相比,ECT采用的是功能成像,这就比采用解剖成像的影像设备更早查出疾病。
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在安全范围
不少市民都知道,在医院里,X线摄片、CT检查等都要接触射线,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辐射。一听到核医学,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科室的检查项目肯定都会对人体产生辐射,而且辐射还不小。
因此,一听说要去核医学科检查时,不免“谈核色变”。至于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辐射,杨福洲明确地告诉大家:不会。
杨福洲介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辐射与射线无处不在,有宇宙射线、地球辐射、家装材料、电器(手机、电脑微波炉等)都有辐射或射线。核医学的检查或治疗相对来说是很安全的方法之一。在检查时,只需要给予患者少量的放射性药物,由于计量很小,在检查过程中,辐射剂量只相当于X线诊断剂量甚至只达到X线诊断剂量的几分之一,并且核医学的诊断仪器本身是不会有任何辐射的。
核医学检查的优势
同样是检查手段,核医学检查与CT、B超等一般影像诊断有什么区别吗?简单地说来,器官、组织、细胞和生命物质发生生化改变那一刻,核医学诊断便可以在影像中体现出来。做核医学影像检查,通过射线密度,可以从分子医学的水平早期反映体内生化改变。而CT、B超等的医学影像,产生的是一个解剖性图像,虽然分辨率非常高,但难以识别形态上尚未发生改变的病变组织。
那么,两种检查手段孰优孰劣呢?杨福洲说,其实各有各的好处。解剖性的医学诊断如同黑暗里的一盏灯,它会将组织周围的轮廓一一“照亮”,及时发现已发生形态改变的部位;而核医学诊断如同一口深挖的井,在形态尚未发生改变时,便已看得出组织病变,对及早干预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迄今为止核医学在肿瘤、肾脏、心脑血管疾病诊断等领域已发挥出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