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婿二人守望传承荥经砂器技艺——央视《走进雅安》第一集镜头里的雅安特色(下)
技术娴熟
作坊里的火与土
9月的一天,荥经县严道镇古城村砂器一条街叶江的砂器烧制作坊内,央视摄影师已经架好机器等待。
“开始拍摄了,请各位不要说话了!”随着摄影师的一声令下,叶江准备好一堆稻草后,走进“馒头窑”仔细检查,并找来黑色的泥土,将窑内地坑的缝隙堵上。将窑内地坑铺一层稻草,然后再在上面洒一层木屑。
在地坑的中心,将稻草点燃后,叶江往稻草倒上厚厚的一层煤炭,浓烟升腾而起……
稻草燃尽,烟散尽,煤炭也慢慢被点燃。叶江和工人拿来工具将地坑内的煤炭弄平整,然后往里放需要烧制的砂器。
炉火熊熊燃烧时,窑工们将要焙烧的半成品一件件在窑上码放好,然后用铁杆将巨大的铁盖子移来盖上。
烧制砂器时,需要1000度以上的高温。
约1小时后,轻烟腾空而起,红红的火苗蹿出地坑,荥经砂器就这样在土与火的交融中出窑。
这是烧制荥经砂器的整个过程。
叶江介绍,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起源于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历史,一直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全部采用纯天然原料,分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等几道程序,其工艺要求环环紧扣,一丝不苟,其中尤以制胚造型和烧制是砂器工艺的重要环节。荥经砂器的制作古朴,做工精细,烧制考究,工艺要求极高,集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具有极强的收藏价值,被人们誉为“土与火的艺术”。该项目2008年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千多年前,这里的砂器就沿着南方丝绸之路销往四方。
两千年的传承,土与火的交融,换来了砂器之乡的美名。
荥经砂器,早已声名远播。
荥经砂器的烧制技艺,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国家级及省级媒体的镜头常常关注着它们。
今年8月,央视《走遍中国》到雅安拍摄时,再次关注荥经砂器。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一位叫作叶江的砂器制作者出现在镜头中,他们翁婿俩成为央视报道的对象。
叶江有什么样的烧制技艺,翁婿俩有着怎么样的故事?
近日,记者有幸同央视记者前往采访,一同去了解叶江翁婿俩与砂器的故事。
随着工人师傅的忙碌,一个个造型别致的砂器茶具出炉,吸引了央视记者的目光。
今年50岁的叶江从13岁开始学做砂器,其岳父洪万忠是四川省民间高级艺术家,翁婿俩守着一个馒头窑生产车间,一直从事砂器的制作。
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为粘土,土质细腻,粘性极强。其化学成分无污染,具有生态性。而此粘土仅荥经古城坪特有,具有唯一性。
经过匠师们的双手,砂器的类型有传统的砂锅等生活器皿。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砂锅逐步被其他用具代替,叶江经过研究,将砂器朝着茶具等艺术品方向发展。
1997年,叶江开始研究砂器制作成茶具的工艺。
“没有图纸,没有书籍,全靠看电视上的古装片里的场景来作参考。”叶江回忆,“为了一个器形,有时思考好几天。”
确定器形后,再进入制作环节的试验阶段。
“要掌握粘土与其它微量元素的配重比例,烧制时还要掌握干湿度。”叶江说,“一年多时间里,每天都在想如何把茶具做好,一埋头就是七八个小时。”
1999年,叶江终于将茶具类的砂器制作成功。但此时,他已经投入了太多资金,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
2001年,荥经县举行砂器展,叶江的作品在600多件展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本地砂器业界的好评。
2002年,叶江重起炉灶,再次启用自己的“馒头窑”。那一年,叶江第一次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采访。2005年4月20日,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萨拉·哈里森到荥经考察砂器,当地政府向其推荐了洪万忠和叶江翁婿。
在外界的关注下,叶江的干劲更大了。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研究砂器工艺品上。
“2005年,我的颈椎出了问题,就停下了制作砂器。”叶江很遗憾,“一停就是6年,那6年正是荥经砂器发展的黄金时间……”
2012年,病好后的叶江重新启用老作坊的“馒头窑”,开始大量制作荥经砂器。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我的铺子里搞一个荥经砂器的工艺展览,能体现荥经砂器的手工艺。”叶江说,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还在不断地研究创新,尽力将荥经砂器的茶具工艺品推向高端市场。
传承技艺
女婿的挣扎与决心
国道108线古城村路段,公路两侧的店铺全是砂器店,高高低低绵延近1公里,蔚为壮观。
“您看,这个茶具造型很优美,也很有艺术感。”在叶江的铺子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向顾客介绍叶江制作的砂器茶具。
小伙子名叫谢晓明,是叶江的女婿。
今年26岁的谢晓明毕业于某大学的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在杭州某国有建筑企业上班,工资很高。
谢晓明说他在选择回家创业时,心里有矛盾和挣扎。
2014年上半年,谢晓明陪着妻子洪叶回家探亲。
回家休息的几天,他看到岳父叶江每天不分昼夜忙着制作和研究砂器茶具,让他很有感触。
经过半年的内心挣扎,以及对砂器前景市场的分析,谢晓明决定回到家乡创业。
从制胚到烧制,再到销售……2014年下半年,谢晓明回到荥经,一切从头开始,他先从一个学徒工开始,在工厂里学习制作砂器。
现在,叶江已将店铺交给谢晓明和洪叶打理,“我负责生产,晓明负责销售。”谢晓明同叶江商量,以“前店面后作坊”的格局,在砂器一条街上建起了一个销售点。
叶江每隔两天就要烧制一窑砂器茶具(60至70只茶具),平均每个月至少要烧制20窑砂器。
目前,谢晓明建起了荥经砂器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叶江制作的砂器茶具销往浙江、上海等地。
“我们要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独一无二,既美观又实用,让消费者更喜欢。”在央视的镜头下,谢晓明说他将传承岳父的技艺,让荥经砂器的工艺品更加出名。
实习记者宋巧雯记者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