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淬炼 他从负债低谷“烤”出连锁品牌——记我市创业者张桁
□ 转载自《雅安日报》
正在店内工作的张桁
□本报记者 郑瑶
从负债低谷到年营收超7000万元的连锁品牌掌舵人,从被雅安荥经的烧烤烟火吸引,到让“雅安味道”走进全国120多家门店——雅安创业者张桁,用一串牛肉串串联起自己的创业逆袭路,更以产业发展带动千余人就业,成为雅安本土培育、反哺家乡的创业标杆。
如今,他仍扎根雅安,计划打造全产业链,让更多人透过这串烤串,读懂雅安的产业活力与烟火温情。
三次淬炼:
一串牛肉串点燃希望
2012年,第一次踏上荥经土地的张桁,被当地石头烧烤的独特氛围深深吸引。“这种接地气的饮食文化,肯定有市场潜力。”抱着这样的想法,他迅速带着一名厨师长前往成都大邑,开出首家烧烤店,还尝试跨行业布局连锁模式。可由于经营理念分歧,首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转战成都碰壁后,张桁并未放弃,反而选择扎根荥经,创办烧烤店。五年间,生意起起落落,他始终在餐饮赛道上摸索。没想到,青海工程投资的失败,让他一夜之间陷入负债深渊,创业之路几乎走到尽头。
“最困难的时候,看着手里的牛肉,突然想切成小丁烤着卖。”正是这个无意间的尝试,让张桁意外发现了新商机。2023年,他咬牙贷款30万元,创立某品牌。开业当天,近万元的销售额让他看到希望。
吸取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张桁不再盲目追求规模,而是潜心打磨连锁标准化模型。他先在名山、大邑开设试点门店,验证模式可行后,才着手搭建供应链。如今,其开创的品牌全国门店已达120多家,年营收超7000万元,曾经的负债者,成了小城里走出的创业“黑马”。
一份远见:
提前布局打通全产业链
“从0到100家店的那段日子,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难。”张桁回忆,当时团队只有他、妻子和侄儿三个人,却要承担招商、运营、供应链搭建等15个人的工作。为了建食品工厂,从食材选购到配送的生产线,前前后后磨合了四个月,其间油烟投诉、人手不足等问题不断,他常常忙到凌晨才能休息。
但张桁始终保持清醒:“创业不能只看眼前,提前布局才能走得远。”2023年11月,在门店刚有起色时,他就果断投入资源搭建供应链,为后续扩张打下坚实基础。如今,他又计划建成15-20亩的食品生产基地,联合当地农业农村局、养殖大户,从源头把控牛肉、猪肉品质,打造“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在带动家乡发展上,张桁从未含糊。目前,其品牌已直接或间接带动超1000人就业,仅荥经本地的门店和工厂,就吸纳了70多人获得稳定工作。每月,品牌还会采购本地黄牛肉6至8吨,让周边养殖户的收入有了保障。前段时间,他还主动为当地小学捐赠乒乓球台,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
今年,他成功入驻雅安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在双创中心,他有了免费的办公场地,还能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资源对接会。
“我一个外地人在雅安创业,能走到今天,全靠这片土地和消费者的支持。”张桁说,现在不管外界如何评价,他都只专注做好产品。未来,除了推进全产业链建设,他还计划让其品牌前端门店突破200家,继续以烤串为桥,让更多人爱上雅安的味道,更见证雅安的发展活力。
编后
当张桁在负债低谷时,从一串烤牛肉里找到转机,这份藏在烟火气里的韧性,恰是创业者最动人的底色。三次创业起落,他从盲目跟风到深耕标准化,从单打独斗到搭建供应链,每一步都踩在“解决问题”的实处,也让“雅安味道”有了走向全国120多家门店的底气。
更难得的是,他的创业路始终与乡土紧密相连。每月采购本地黄牛肉、带动超千人就业、为当地小学捐赠物资,这些举动让“生意”有了“责任”的温度。这不仅是一个创业者的成功故事,更印证了“扎根乡土者,方能行稳致远”的道理。
期待未来有更多“张桁”,以热爱为燃料,以坚守为火种,让更多地方特色在创业浪潮中发光,也让乡土因创业者的到来而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