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好房子 培育好产业 过上好生活——探访成都市援建的芦山县龙门乡河心新村
一条条平坦干净的沥青路通向各家各户,青瓦白墙的一栋栋小洋楼搭配上绿油油的“微菜园”,河心新村显得格外美丽
成都是与雅安灾区毗邻的兄弟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成都市援建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投资1.5亿元,规划新建一村庄、改造一村落、打造一产业、新建一生态河堤、新建一道路等“五个一”援建项目。
在灾后重建中,成都市找准“接受领导,发挥作用”的重建定位,坚持“不突破政策,利用好政策”的援建原则,按照“当好示范,建成亮点”的工作要求,努力实现灾区群众“住上好房子,培育好产业,过上好生活”的重建目标。在项目建设中,成都市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低楼层、紧凑型、地域风、微田园”的设计理念,着力打造“四态融合、产村一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新村。
目前,成都市援建的龙门乡青龙场村河心新村,四个组团80户新房已经建成,村民们忙着装修新家、谋划产业;新村周边88户农房改造提升,风貌和谐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已喜获丰收,成为引导当地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河畔1.5公里生态河堤,既能防洪,还能休闲散步;配套建设的新村外联通道,铺平了群众的致富路……
有滋有味新生活
12月2日,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久违的冬日阳光,洒在玉溪河上,一片波光粼粼。跨过新建的德阳大桥,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青龙场村河心新村聚居点。
说起成都援建打造的河心新村,当地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
走进新村,一条条平坦干净的沥青路通向家家户户。青瓦白墙的一栋栋小洋楼配上绿油油的“微菜园”,显得更加清新自然。新村各个角落迎风摇曳的芙蓉树,无声述说着成都援建的深情厚谊。
“现在搬新家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就是考虑发展产业的事情。”走进新村业主李子惠的新家,207平方米的小楼布局合理,采光通透。冬日的阳光洒进屋内,新家显得更加温馨。
分到新房时,成都援建者已经把新房周边的基础设施和绿化建设完善,新房内水电接通,连墙壁也粉刷一新,只需要业主们简单装修布置后就能搬进新房。
“没想到成都援建者为我们修建的新村这么好。”说起自己的新家,李子惠笑得合不拢嘴。
借着龙门古镇景区创建国家级4A级景区的机遇,李子惠和家人商量着,今后时机成熟可利用新房开办茶楼和做烧烤生意,吸引周边居民和八方来客。
以往靠龙门花生出名的河心组,在成都援建力量的规划打造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农旅结合的产业道路走得有声有色。
新村群众袁方蓉开起农家乐,以地道农家菜招待游客;村文书杨康虎带头经营农家超市,还建立了电商平台,推销土特产;骆成福则利用340多平方米的新房,谋划开办乡村酒店,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高涨。
“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河心组的变化一点也不夸张。”新村业主骆进康感叹,大家能有今天的好环境、好生活,离不开成都援建者的辛勤努力和付出。
产村相融业态丰
成都援建为河心新村群众垒起坚实的基础,后续的发展还需要河心新村村民勤劳奋进,继续为同步奔康奋斗。
下一步,河心新村将把成都基层治理的创新经验陆续推广,探索建立一个党组织、三个自治组织、多个社会组织构成的“1+3+N”基层治理机制,强化村民在新村建设、产业发展中自我服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实现“自建委”向“自管委”功能的成功转型,引导制定村规民约,探索在组织引导下的物业管理、村民自治、产业发展、便民服务“四位一体”管理运行机制,加快推动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转变。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方面,河心新村按照“尽力而为、竭力满足”的原则,以群众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建设一栋公共服务中心、按照“1+25”的标准配套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拓展设置游客接待中心,为村民提供便民事项办理、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用工信息、综合调解等服务。
“我们在龙门乡流转了500亩土地,栽种猕猴桃、葡萄,还有部分花生、秋葵。”成都援建引进的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入驻企业——四川康源农产品有限公司农业事务部经理曹伟介绍,公司于去年9月入驻龙门乡以来,主要通过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影响带动当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中,河心新村按照“一村一产业、一季一特色”的思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力争打造形成冬春有蔬菜,夏秋有水果的产业特色,开发蔬果采摘和滨河亲水旅游产品,形成一三产业互动。探索建立“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引导农户利用土地入股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与康源公司合作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种植产业。目前,河心新村已建起标准化大棚2万余平方米,栽植葡萄五千余株,猕猴桃一万余株,种植蔬菜三万余苗,特色花生100余亩。
记者 卫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