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工作“战线” 把牢环卫关口——记国道318线上的环卫工人杜庭举
2006年,家住天全县多功乡二组的杜庭举,做起了环卫工人,负责国道318线天全县多功乡路段600米道路保洁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
在此期间,杜庭举一路见证了乡村发展变化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实惠,同时也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4·20”芦山强烈地震,给家乡带来的灾难。面对眼下百废待兴的一切,杜庭举并未丧失重建美好新家园的信心,一如既往地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把家门口这条道路比作自己服务灾后重建的“战线”,为家乡的卫生把好了头一道关,赢得了当地村民的称赞。
一把扫帚
扫靓家乡“门面”
多功乡位于天全县东面,是东部进入天全县的头一个乡镇,可谓天全县的门户之一。作为与外界连接的国道干线,国道318线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之后被作为重建快速通道,承载着巨大的交通压力。来往进出的车辆多了,给路面环卫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8月17日上午9点多,记者在多功乡南天新村聚居点外找到了正在清扫道路的杜庭举。受前期连续阴雨天气的影响,路面上堆积起很厚一层淤泥,杜庭举必须要在晴天到来前将这些淤泥清除掉。“这些泥土是来往运渣车抖落下来的,完全清理干净要一个上午的时间。”杜庭举告诉记者,在他负责清扫的这几百米道路上,最大的挑战就是尘土和淤泥,如果不及时处理掉,车辆过往会扬起很大的灰尘,严重影响到沿途的环境。
“这条路是天全县的门户,随着重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来往支援天全县重建以及旅游的车辆越来越多。一定要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不能因为眼下搞重建,就给自己找借口。”杜庭举说。
清扫、装车整个过程娴熟,8年来杜庭举早已记不清,在这短短几百米道路上走了多少趟,走了多少里路。“身体上的苦和累,比起工作中收获的幸福,也都算不了什么了。”现在杜庭举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清扫,接近中午12点才能清扫完一遍,如遇乡上赶集,一直要到下午3点左右才能清扫完,常年如此,从未间断过。
一把扫帚
树立奉献的标杆
“您好!请问你们要去哪里?”尽管杜庭举的普通话不太标准,但他总是给每一个问路的驾驶员最饱满的微笑。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杜庭举给自己增加了一份工作——义务指路员,杜庭举告诉记者,地震之后进出天全县的外地车辆多了,不少驾驶员不熟悉路线信息,每天都要遇到十多辆“迷路”的汽车。
“在给他人指路的那一刻,你的言行代表的就是雅安的形象,方便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杜庭举说。
今年62岁的杜庭举,有着一个和睦幸福的6口之家,儿子媳妇孝顺。在外人眼里杜庭举该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没必要再继续这份并不体面而且又脏又累的工作。面对外界的善意,杜庭举的回答多少让人有些吃惊。杜庭举说:“一个人,不论你做什么样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是大还是小,只要活着就不能停下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精神上才不空虚。一个人力量固然很小,但只要把友善和奉献的力量汇聚在一起,那我们重建美丽新家园,树立文明新风尚就不难实现了。”
杜庭举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现如今,走在多功乡沿街道路上,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整洁。提到杜庭举这个名字村民们都不太了解,但说到环卫工“老杜”,村民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他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为了让村民们都自觉加入到维护环境卫生的工作中来,杜庭举用了3个月时间,义务给多功村2组村民每户手工扎了一把扫帚。“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希望通过给大家做扫帚这种方式,让大家都志愿加入到维护环境卫生的队伍中来。”杜庭举说。
陈涛 记者 高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