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来了不想走 村民返乡创业忙——雨城区上里镇康养旅游势头旺

来源:
2015-09-01 10:59
浏览:
收藏 打印

  “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以来,雨城区提出“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重点发展养生旅游”。该区上里镇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托古镇资源,结合重建新村,积极发展全域康养旅游,为群众铺设了一条致富奔康的康庄大道。

黄世超站在农家乐阳台上

  不想走

  城里老人爱上乡下

  8月28日上午9时许,雨城区上里镇治安村2组黄永凤的家门口,一位穿戴整洁的老人一边拿着扫帚打扫卫生,一边与过往的村民打招呼,有说有笑。

  老人名叫黄世超,今年80岁。原本住在市区县前街的他,于3个月前带着衣物等日常用品来到了黄永凤的家,过上了农村生活。黄世超很快适应了乡下的日子,没事到古镇溜达溜达,与村民们聊聊天,身体越来越好,心情也日益舒畅。

  黄世超有一独女,如今已经退休,在成都照看孙子。考虑到与年轻一代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代沟,黄世超放弃了与晚辈一起的生活,而选择独自在雅安过活,用他的话说,“自由”。

  一直以来,黄世超住在市区,平时爱与以前的同事一起参加联谊活动等。后来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身体毛病多了起来。“刚开始想着去老年公寓,但想来肯定不自由。在同事朋友的介绍下,就打定主意到乡下来安度晚年了。”黄世超笑道。

  一番挑选后,黄世超最终选择了上里镇治安村黄永凤家的农家乐。“房子是新修的,热水器等比较齐全,房屋四面通风,空气好,老板也热情周到……”

  如今,三个月过去了,黄世超渐渐爱上了乡下,身体也渐渐好转,不仅能自如上下楼梯,身上的疾病也不再复发。客人多的时候,他还主动帮老板择菜、端菜,“就当锻炼身体”。

  他说,他以后都准备不走了。

  能赚钱

  重建农户开农家乐

  黄永凤的家占地约70平方米,房屋主体砖混结构,大门、外墙、楼梯、阳台护栏全部用竹木装饰,共三层。一楼用作餐饮,大厅里整齐摆放着吃饭、喝茶的桌椅;二、三楼用作游客接待,共10个房间,每天能同时接待20人住宿。房间里,电视、热水器等生活用具齐全。

  站在阳台上,阵阵微风吹过,散发着田园泥土的芬芳,让人倍感舒爽。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在餐馆打工10余年的黄永凤回到家乡,准备开办农家乐。“政府宣传发展旅游,我们想反正都要建新房,何不如按照农家乐的规格来建?经营农家乐,不用外出打工。在家就能挣钱,多好的事啊!”黄永凤笑道。

  黄永凤的农家乐于去年国庆开张迎客,如今已收入一万多元。

  由于上里镇温度较市区偏低,适宜避暑纳凉,黄永凤家农家乐的经营季节性现象明显,“一般每年7至8月份人要多点。有周末、暑假过来旅游的,也有没事的老年人过来养生的。最多一天接待了二三十人。”

  正因如此,除了经营农家乐,她家还把多年无人看管的几亩茶园重新打理了起来,以弥补旅游淡季时的收入。

  有优势

  全域发展康养旅游

  据上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上里古镇旅游资源,距离古镇较近的治安村1、2、3组已陆续发展起了旅游接待,村民在家便能实现增收。

  按照整体安排部署,上里镇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托古镇资源,结合重建新村,全域发展康养旅游,带农致富奔康。

  该负责人认为,上里镇发展康养旅游的优势明显:高达80%的森林覆盖率,每立方厘米高达10000个负氧离子含量,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空气质量更是达到国家一级;另外,借灾后重建机遇,该镇打造了6个新村聚居点,为康养旅游发展提供了大量空闲农房出租;还建成了日处理污水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铺设了涵盖整个古镇核心区域的排水管网,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控制了垃圾焚烧、无序倾倒等情况,康养旅游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同时,通过灾后恢复重建产业结构调整,上里镇还发展茶园13500余亩,猕猴桃1650亩,一改往日以农作物蔬菜为主的产业格局。通过发展经济作物,不仅直接增加了上里镇群众的收入,也为康养旅游发展新增了茶园观光、茶叶采摘制作体验等特色项目。

  目前,上里镇已先后对村民进行竹编、厨艺等技能培训。接下来,该镇还将加大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培训,为康养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