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历史机遇 “姜城”击鼓奋进再登高

来源:
2010-12-20 11:30
浏览:
收藏 打印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守培听取芦山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城全貌

  历史巨轮滚滚前行,即将过去的5年,成为芦山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

  5年间,芦山人曾有过徘徊,也曾遭遇挫折,但更多的是乘风破浪的酣畅、扬帆前进的豪情。

  一组数字对比可以大致勾勒出芦山“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

  预计2010年全县实现GDP17.2亿元,年均增长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3664万元,年均增长15.6%。

  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芦山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胜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困难,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乘风破浪

  夯实5年飞跃之基

  第一个极不平凡:来自于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结构并驾齐驱

  芦山工业从无到有,从靠资源发展的“一枝独秀”,到“3+2”产业发展模式的“齐头并进”,再到如今的“一园四片一矿区”的“百花齐放”。

  “十一五”时期,芦山县抓牢“工业”这个牛鼻子,抓实“招商引资”这根生命线,努力打造最佳投资软环境,以重点产业为支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完善配套为基础,夯实产业发展平台,以倾情服务为宗旨,助推重点产业发展。

  近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止滑提速,三个加快”的工作部署,芦山致力于从危机中寻求突破,从竞争中把握机遇,从产业中扩张优势,大力推进“3+2”产业发展模式,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芦山工业原地起跳,由内而外脱胎换骨,求强之路的步伐迈得铿锵有力!

  今年年底,芦山县将实现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2.9%,比2005年提高16.7%。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21家,工业总产值5.7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54家,其中亿元企业从无到有,达到5家,工业总产值23亿元。

  芦山的三大支柱产业,包括高载能工业、水电工业、普通工业,所占比重(增加值之比)由2005年的54:13:33调整到2010年的21.4:25:53.6。

  同时,以现代轻纺、电子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普通工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芦山重点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芦山底气十足,这一抉择也给芦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个极不平凡:

  来自灾后重建与扩大内需的双轮驱动

  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突出。

  “十一五”期间,面对历史罕见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芦山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奇迹,也创造了加快发展的奇迹,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精彩篇章。

  芦山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巨大机遇,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0%,投资总规模达到5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5倍。

  伴随着大量的投资落地,芦山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

  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芦山发展步伐。

  芦山,在省、市交通建设的大环境下,立足科学规划,打造对接“极圈”的交通网架,干线公路网和支线公路网全面加速推进。

  一排排农房拔地而起,村民高兴;一所所学校美观漂亮,书声琅琅;一个个卫生院新建落成,设施完善;一条条公路蜿蜒山间,宽阔平坦;一项项产业蓬勃兴起,富民增收……

  重建后的芦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个极不平凡:

  来自民生为本和老百姓共享成果的两翼齐飞。

  在芦山,崭新的教学楼里传来阵阵读书声,上体育课的孩子互相追逐做着各种有趣的游戏。

  在芦山,城里医院才有的设备,如今乡镇卫生院也有了。新医院的落成,改善了芦山干部群众就医的条件,提高了全县医疗保健水平,成为芦山医疗卫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芦山,一大批独具特色的示范村就像一个个“生态细胞”,夯实了芦山的发展基础。

  在芦山,交通枢纽建设快马扬鞭!

  ……

  在芦山,记者看到的是一派生机盎然,听到的是群众笑声不断。

  数据显示:预计2010年,芦山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46元,比2005年增加1960元,增长72.97%,年均增长9.4%。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30元,比2005年增加5618元,年均增长9.5%。

  芦山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6.5%、85%和45%。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扬帆前行

  打造文化低碳名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芦山县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勾勒着“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

  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雅安市将继续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产业为基础,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以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生产生活低碳化、民居和环境生态化的“四化”为方向,把雅安建设成为经济富裕、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

  雅安,将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建设四通八达的川西枢纽,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路上迈出铿锵步伐!

  在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下,未来5年,芦山又将走向何方?

  5年来,特别是近3年来,芦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和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告诉芦山人:把握机遇、化危为机,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

  这是芦山前行的新目标——

  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十二五”规划工作重点,并提出将雅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战略发展定位。结合芦山县实际,在认真讨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芦山县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提出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枢纽建设为助推,打造生态文化之城的目标,形成了建设生态文化之城的共识。

  这是芦山面临的新挑战——

  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提出按照省委“一极一轴一区块”区域发展布局和市委“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的战略构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速推进灾后重建,以交通枢纽建设为突破,全力推进“一网四基地”建设,在合作中融入,在融入中提升。

  这是芦山苦干实干的新方向——

  ——把基础做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条件,重点解决交通、水利能源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改善发展的保障条件。

  ——把产业做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巩固提升一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抓住产业培育、园区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大力推进“3+2”产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以差别化纤维为重点的现代轻纺和以电极箔为代表的电子新材料产业。同时,搞活物流,完善园区配套设施。

  ——把城市做大。重点解决城镇化进程滞后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三山两江四桥”的建设框架,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科学统筹城乡发展。

  ——把区域做活。以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推进区域合作,在交通、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合作上与周边地区充分协调,抓住成渝产业调整机遇,找准资源优势,通过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把民生做实。重点解决共享发展成果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击鼓奋进再登高。芦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一定能再创奇迹,书写“十二五”华章!

  张娟娟记者熊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