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农民的欢笑声——新中国成立60年·辉煌宝兴之新农村篇
新中国成立60年,宝兴县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60年来,从“食不裹腹”到“丰衣足食”,从“土砖瓦房”到“水泥洋楼”,宝兴县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建筑,一束束五光十色的灯光,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街区,留下了宝兴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辉煌足迹。
“塌塌厦子漏漏房,家家户户都缺粮,穿的补丁踏补丁,盖的被子大窟窿。”这是解放前宝兴的写照。2008年,宝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48元,村民不仅住新房,很多人还买了汽车。
60年来,宝兴农民圆了几千年的梦想:丰衣足食,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其实,幸福生活早已超越了梦想:彩电冰箱、手机宽带、私家轿车……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宝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农民,用汗水和智慧,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小康之路。
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绿色的树、绿色的山、绿色的水……9月21日上午,从雅安出发,车窗外呈现出一派绿色,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
“宝兴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全县幅员面积31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4200.7亩。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退耕还林面积4.7万亩。退耕还林的土地近50%种上了药材、茶叶、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县委农工办工作人员介绍说。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近年来,宝兴县以灵关工业集中区为龙头,努力打造中国西部一流的特色石材产业基地、碳酸钙工业基地和石雕艺术之乡;以大熊猫品牌为轴心,整合发展原生态旅游、夹金山红色旅游、硗碛藏乡民俗旅游;以生态品质为保证,实施药材、林竹、茶叶和种草养畜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品牌战略等生态经济发展。
县委农工办工作人员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粮食等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稳定、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宝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在粮食生产方面,过去的传统耕作,费工费时产量低下,人们把跨《农纲》达到亩产800斤的目标,看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经过改革耕作制度和全面推广农业科技,省工省时,稳产高产,早在1984年便实现了全县粮食总产5000万斤,全县人平产粮超千斤,彻底解决了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从而极大地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尤其是近年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茶叶、中药材、林竹、长毛兔农业产业平台,加快推进文明新村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使宝兴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8年,全县农业增加值19100万元,同比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4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3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面貌发生巨变
60年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
提起宝兴农村的变化,住在宝兴县陇东镇的余大妈深有感触。她说,几十年前跟着丈夫第一次回农村老家看望婆婆,老家低矮、破旧的房屋、泥泞难行的街道,尤其是又脏又臭的厕所,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后,她再次回老家,发现变化太大了: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整洁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科普宣传栏、致富信息亭、阅报栏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街道两侧……
“农民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富裕了,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像余大妈一样,许多目睹了宝兴乡村巨变的群众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6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宝兴新农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新变化带来的新气象更是数不胜数。
为抓好农业农村重大建设项目,今年,宝兴县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扎实推进一批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一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开展渠堰维修和改造,抓好防洪堤工程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结合农业发展项目、土地整理和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着力提高耕地质量。
同时,加强生态林业和环境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着力治理农村污染,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垃圾集中治理,治理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加强震后农村恢复重建,认真落实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加快受灾农户住房重建,重点搞好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抓紧恢复重建各种农业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造和恢复重建通乡通村公路,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快农村客运发展,落实农村客运优惠政策;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信息化服务“三农”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县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今年上半年,全县粮食总播11.48万亩;草本药材4万亩,产量9800吨;茶叶总产量380吨;有机魔芋6500亩;竹林5.2万亩,产量达到5000吨……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立足全县实际、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宝兴县建立了灵关片区名优绿茶生产种植基地和纸浆竹原料基地、西河片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药密小区、硗碛乡牦牛小区。同时,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陇东镇崇兴村为带动,以专业大户为基础,培育和发展专业村。
全县现有各类专业村15个,其中,中药材专业村5个,茶叶专业村3个,纸浆竹林专业村3个,果树专业村2个,大牲畜养殖专业村2个。
宝兴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继续落实各种扶持和优惠政策,重点发展培育龙头企业。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全县药材种植面积13.25万亩,农村人均2.8亩,其中草本药材在地面积达4万亩、三木药材1850余万株9.25万亩;茶叶面积达到2.1万亩;建立人工草场2万亩,建成宝兴鸭茅原种基地350亩、良种扩繁基地5678.3亩和长江2号黑麦草种子扩繁基地500亩;全县新栽种本地慈竹2.2万亩,完成市上下达任务的370%,竹林面积5.2万亩。
同时,围绕中药材、茶叶、高山牦牛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抓好试点示范,力争每个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一个以上的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2009年起,对带动农户面广、市场竞争力强、运行机制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县财政每年安排2—5万元的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并逐年加大支持力度,全县现有龙头企业5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有会员2560户、带动农户5420户。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宝兴县抓好牦牛肉、老腊肉、有机茶、雪山药蜜等绿色特色产品的开发,发展“宝兴药蜜”、“宝兴腊肉”、“香猪腿”、高山牦牛肉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夹金山”品牌4个条码,获“蒙顶山杯”国际名茶银奖1个、获四川省“十大名茶”提名奖1个、雅安市“十大名茶”1个。目前,该县已经由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9700亩、无公害农产品4个。其中,已通过认证建设有机茶基地1700亩,无公害茶叶认证7500亩。
加大“三农”投入
提高农民技能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作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区的农业县宝兴,6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年来,宝兴县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统领,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资源,完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竞争机制,每两年开展一次示范村竞评,确定5个村作为县级示范村,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上的资金,进行示范村建设。没有县级示范村的乡镇通过竞评确定一个村民小组作为示范组,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以上的资金扶持,进行以“五改三建”等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2009年,宝兴县委、县政府安排16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县55个村的民生工程重建,解决引水难,行路难问题。同时,从2009年起,宝兴县财政每年安排“三农”投入资金比上年增加20%以上。
今年上半年,宝兴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投入“三农”资金9051万元,进一步落实能繁母猪补贴和能繁母猪保险;落实了农机购置补贴,兑现微耕机补助239台,直补61万元;兑现农户用沼气249口,补贴37.35万元;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上半年累计确权面积41万亩,确权户数6983户,完成外业工作的50%。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土地上想走出来的农民只有拥有一技之长,才能挣到钱、有发展。为此,宝兴县利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整合部门资源,加强密切配合,开展了计算机、厨师、中药材、茶叶、缝纫、驾驶员、电工等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工素质。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县财政逐年增加培训投入机制,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5万元以上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实施劳务品牌战略,提高劳务开发质量。
今年上半年,全县共培训农民工3247人,农民工转移输出10211人,实现劳务收入3720万元,实现人均劳务增收147元;实用技术培训完成2.15万人次。
宝兴县劳务开发立足就地转移为主、对外输出为辅,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目前,该县在外务工农民每年除可带回外出务工收入外,还带回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外出务工使该县农民换了脑子、开了眼界,外出务工富起来的人员返乡后又进行了“二次创业”,成了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
沼气
在新农村建设中先行
“原来,家家户户一日三餐都使用木材烧火做饭,如今用沼气生火做饭,点灯照明,不仅节省了能源,同时使环境更加清洁,较好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在该县跷碛藏族乡和平村村民家中,厨房里见不到烧火用的柴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现代化的燃气炉具,轻轻一拧,蓝悠悠的火苗就冒了出来。
发展要靠资源,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宝兴人在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更加注重大熊猫生态环境的保护。该县在大熊猫生态区附近地区大力推广新型沼气节能技术,在启动新型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继续实行对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补助政策。农户建造一口沼气池需用资金2000至3000元,如果配套“一池三改”(建一口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农户需用资金在3000—8000元。宝兴县委、县政府在适当增加补助资金的同时,整合环保、林业、畜牧等部门的项目资金,直接补助到新建沼气的农户。通过推广沼气建设,整合力量,提高沼气标准化建设水平,保证农户安全、清洁地使用沼气,为沼气用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的服务,充分发挥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
目前,全县累计投资86万余元,修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3口,发展省柴节煤灶110个,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同时,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中药材
特色产品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宝兴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在全市乃至全省优势明显。该县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与茶叶、有机魔芋等经济作物共同组成了该地农民增收的三大亮点,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夯实了基础。
早在1980年,宝兴县就被四川省药材公司和中国药材总公司定为中药材生产基地。据统计,目前宝兴县草本药材种植面积4万亩,品种达1000多个,年收入1552万元,实现增收195万元,人均增收29元;发展“三木”药材9.25万亩;草本药材主要以川牛膝、白术、云木香、玄参、党参为主。
陇东镇崇兴村中药材种植在1989年达到高峰,面积达8000余亩。目前,崇兴村已逐步形成以大园包为中心的集中连片10000余亩的药材种植基地。
通过长时间的市场调查和反复论证,陇东镇崇兴村已经建立起中药材示范基地,获得川牛膝GAP生产基地,大园包药材基地认证。
立足全县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建立长期、稳定、优质、高效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宝兴县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培植壮大中药材产业:一是围绕药材特色农业产业,着力建设好中药材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基地,在全县形成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引进加工技术,对中药材进行切片粗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三是要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和提供优质服务。
据了解,加工一吨中药材可实现800元利润,将中药材的50%进行加工销售,可增加收入304万元,药农人均增收66元。不难看出,该县以发展中药材产业着手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将成为雅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的又一亮点。
特色农产品
大山药蜜补中润燥
宝兴植被丰富,气候温和,非常适宜药蜜生产。目前,有蜂群2.5万群,年产量300余吨。境内大山药材品种高达1200余种,所产蜂糖含丰富的氨基酸、果糖、葡萄糖和有益的药用成分。蜂蜜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因此是老人、儿童、运动员等的滋补品,蜂蜜在医药上,对心脏病、高血压、肺病、胃肠道疾病、贫血、神经系统疾病、便秘等都有良好的医疗作用。
香猪腿:猪肉制品中的极品
宝兴县硗碛香猪腿可谓是猪肉制品中的极品。那一片片色红如玫瑰、香味纯正的瘦肉,吃上一片,口中久久留香。跷碛香猪腿选料严,制作工序讲究,原料必须是在野外放养至75公斤左右的毛猪宰杀后,取四肢去皮,剔除肥肉的猪腿。经过特殊腌制、熏烤等工序加工而成,易保管,耐储藏。食用时,洗净煮(蒸)熟,切片装盘即可。
为此,在硗碛藏乡的多处山坡上,你会看到不少奔跑的猪,无法分辨哪些是野生的,哪些是家养的。宝兴人称它们为“健美猪”。人们认为这种猪肉味美,是由于其不停地运动,难怪硗碛香猪腿美味可口,这和鸭翅膀美味如出一辙,好吃嘴们都深谙其中的缘由。
老腊肉:口感肥而不腻
采用散养方式喂养的生态猪肉作为原料,通过独特的烟熏工序制成的老腊肉,肉质好,色泽鲜亮,口感肥而不腻。记者宋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