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生活 新村迎新年——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新村春节见闻
新村里,一大家子坐在一起享受团年饭
今年,是震后第三个春节,雅安200多个新村的居民在新家园里喜庆迎春。
2月7日(除夕),记者走进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新村,感受这里的新村新貌和新年新气象。
现场直击
辞旧迎新新村年味浓
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走进红草新村,就传来阵阵鞭炮声。
红草新村内,一栋栋白墙青瓦、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新房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绿化带内,新栽植的树木茁壮成长。房檐下,是火红的灯笼;门窗上,贴着喜庆的春联。
祭祖、守岁、放鞭炮,除夕的风俗一样也不能少。
新村里,各家各户忙着准备团圆饭;在新村里,可以感受浓浓的年味。
“回来了,就等你们开饭了。”一辆辆轿车开进新村,在新村某一处停下,然后,家人们出来迎接。
放过鞭炮,祭祖后,一家人围着桌子,开吃。年猪肉、鸡、鸭、鱼,还有甲鱼和虾……
吃过团圆饭,外地打工回家的游子们,打量着红草新村。
行走在红草新村,放眼望去,周围是连绵的茶园,能嗅到空气中隐隐的茶香。红草新村选址在红草坪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核心区域,这里一年四季林茶叠翠、鸟语花香、茶韵纷呈、景色宜人,是农业观光、骑游摄影、乡情体验不可多得的乡村旅游地。
红草新村的所有农房均按照川西民居风格修建,底层统一为商铺。新村里有湿地公园,配套茶文化广场,一个具有商业、休闲、旅游、宜居等多种功能的川西风情村落在青山之间诞生。
人物故事
提前团年做好春节接待准备
擦桌子、扫地、烧开水……一大早,红草新村的倪远琴开始忙碌起来。
“快进来喝茶。”在新村的众多新居中,挂有“生态茶旅”招牌的房屋,是倪远琴已开张半年多的茶馆。这里既是倪远琴的店铺,又是她的家,一层开茶楼,二层自住。
“生态茶旅”于2015年7月中旬开张,经营6个月来,倪远琴感触最深的是轻松。特别是国庆长假那个月,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每天烧烧水、泡泡茶,比干农活轻松多了。”
倪远琴一家在除夕前两天就吃了团圆饭,春节期间,一家人都会在家专门接待客人。
村里的其他村民也相继找到致富的产业。新村居民胡盛琴,以出租自行车和销售工艺品为业。
胡盛琴家是一楼一底的楼房,房前摆放着几辆供游客骑游的2人自行车;三间铺面,左边一间开了一家小超市;中间一间,展柜里摆放着胡盛琴精心编制的串珠工艺品;右边一间,停放着3辆自行车,20多桶纯净水。
“新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搬进新村后挣钱的门路更多了。”胡盛琴说,“现在,出租观光自行车的生意不错。元旦期间,一个下午就挣了500多元。”
“村民既安居也乐业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杨玲说,新村居民入住后,积极谋求发展,现已开业茶楼、餐馆、旅店、超市、卤坊、床具、厨卫销售等30余家商铺,另有10余家在装修铺面中。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黄伟
记者手记
产业发展开启致富快车道
灾后重建进入冲刺阶段,我市的200多个新村,入住其间的群众在“安居”的同时,也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乐业”。
在红草新村,当地老百姓不仅住上了好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
当地党委政府结合场镇发展需要,高标准规划建设红草新村,并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重建工作,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面貌,激发了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与其他新村一样,红草新村依托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挖掘骑游产业链,发挥自然生态优势,突出地形多样性的特点,主打健身体验牌,做实做准“骑游+观光”的新型乡村旅游产业。一些村民通过发展旅游等产业,走上了致富之路。
目前,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新村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走出探索了集山、水、林、茶、庄、商业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