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并进 互动融合 建设美丽幸福新汉源——汉源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九襄农业生机勃勃
黎红花椒油生产线
现代农业有机蔬果大棚
有机蔬菜西红柿
编者按
县域经济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底部基础,突出特色的科学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汉源县面对瀑电建设移民迁复建,“5·12”、“4·20”地震灾后重建,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的现状,从实际出发,更新发展观念,深挖资源优势,化灾难为机遇,以机遇求发展,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县域经济实力持续壮大。农业产业化重科技、育特色、壮龙头,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单一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的新型大农业概念;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形成了以旅兴农、农旅一体互动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投资力度,壮大县域工业经济实力,形成了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7月7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表扬2013年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的决定》,对全省涌现出的35个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予以通报表扬,汉源县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汉源产业发展系列报道”,推介该县“三产”良性互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做法和工作成效,敬请关注。
汉源县是省定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待遇县,在正确审视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全省先进地区的差距,科学研判发展形势和县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汉源县委、县政府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提出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均衡发展,“依法治县、科教兴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农业稳县”发展战略,推进“两化互动、三产相融”。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柱,一三产互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努力将汉源建设成为“融入成都、链接攀西、辐射康藏”的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后续发展示范县,国家绿色能源基地示范县,全省山区经济强县。
农业:
“三化”发展
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汉源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优越的光热等资源。但发展速度不快,经济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致使农业发展步伐缓慢。
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汉源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传统农业种植投入多、产出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为使全县群众尽快富裕,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梦”,汉源县委、县政府首先从转变群众思想观念着手,在大力宣传发动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投入产业发展基金5000万元,强势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学习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培养本地“土专家”、“田秀才”,就地指导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项目实施,大力发展中低山经果林栽植,中高山蔬菜和养殖经济。通过院县合作,依托省级科研院所、院校科技优势资源,实现科技助农、兴农,大力发展农业专合组织,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提升农民发展经济、致富奔康的紧迫感和积极性。近两年,累计完成经果林栽植7.3万亩,全县种植规模30余万亩。荒山荒坡基本实现应栽尽栽、应种尽种,新发展蔬菜基地1.5万亩,新增专业合作社77个,构建了农业特色发展格局。探索建成一批“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示范区,农业产业由单一向特色、现代、有机、立体发展,由小规模向集约化发展。通过努力,汉源县全省蔬菜10强县和全国蔬菜重点县、全省水果20强县地位更加巩固,基本实现了“家家有经济、村村有产业、乡乡有特色”。如今的汉源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处处都是新农村,四季鲜果不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按照全市“北茶竹、南果蔬”产业布局和“打硬仗、补欠账,实施后发追赶”的总体发展思路,汉源县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已建成有机蔬菜、鲜果大棚上千亩,花椒、核桃、甜樱桃、蒜薹、黄果柑、红富士、梨、伏季小水果和高山蔬菜、中药材等万亩基地10多个。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整村推进、新村建设,实现了一三产的互动融合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实现了粮食、经济、旅游观光的多重效益。
工业:
抢抓机遇
打造百亿园区支柱
汉源县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不动摇,成功争取全域纳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抓住汉源工业区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和产业重建等机遇,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与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园区产业发展、建设和环保规划编制工作;投入资金3.5亿元,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堤防、电力、供水、公交站等基础设施及其它市政公用工程;启动5万吨石膏晶须、2000吨黄果柑酒、20万吨硫精砂制酸等技改项目,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2013年成功举办汉源县项目投资推介会,积极组织参加第十四届西博会,全年新签约项目15个,引进了贵州工贸有限公司10亿元磷化工、重庆方根能源集团管道天然气、成都珪一食品有限公司花椒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3亿元,同比增长35.4%。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研究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奖励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13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规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61.68亿元,同比增长2.2%,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2010年至2013年,全县招商引资累计引进到位资金44亿元,新入驻工业企业17家。
汉源县积极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的市场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安全、简便、赚钱”的招商理念,进一步激发全民招商热情。全面构筑“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齐动”的大招商格局,提出“1+3+N”招商引资新模式,调整充实县招商局工作力量,对全县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在县委农工办、县工管委、县旅游局分别设立招商引资办公室,负责农业、工业和旅游三方面的招商引资工作;成立多个驻外招商引资联络办,负责对外宣传推介汉源并引进项目,到成都、深圳、厦门、杭州、石家庄5个城市开展驻点招商工作。
旅游业:
包装精品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汉源县坚持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理念,创新形象、打造精品,进一步完善“一心两带一轴五区”的旅游空间布局,突出阳光滨湖度假之旅、农业观光体验之旅、科考探险之旅、自然生态之旅、乡村度假之旅、踏古循迹之旅六大重点,构建田园文化、户外运动、山水体验三大开发圈层,努力打造全省知名阳光滨湖康养度假目的地。
汉源县坚持以政府引导、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思路,结合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产城一体化建设,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汉源花椒、坛子肉、大渡河牦牛肉、盆栽植物花卉等系列特色产品开发,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内涵;围绕汉源湖做文章,以县城湖区旅游服务为核心点,以产业环线为线,将花果长廊、特色产业带、有机农业园区、大美田园等串珠成链,逐渐辐射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旅游区域协作,建设旅游无障碍区,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大环线,促进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共享。
从2012年开始,汉源县以花为媒,通过举办四川省花卉(果类)生态旅游文化节、汉源赏花旅游文化月,邀请全国知名艺术家走进汉源采风、省内外媒体聚焦汉源等活动,借助旅交会、互联网、交通广播、高速路大型广告等平台多形式宣传推介和旅游促销,大力推介汉源“四季旅游”、“花海果乡”、“成都后海”、“阳光汉源”等旅游名片。
雅西高速公路的建成,汉源县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汉源“花海果乡”、“攀西阳光第一城”,“春赏花、夏游湖、秋品果、冬沐阳”、轿顶山360°观景等旅游效果凸显。目前,国家皮划艇队冬训基地落户汉源湖;打造星级农家乐14家,创建“四川省4A级特色旅游商品购物点”1个;成功举办三届梨花节、“双溪桃花节”等会节活动;九襄镇和大田乡新堰村、双溪乡申沟村分别荣获“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双溪乡申沟村被确定为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2013年,累计接待游客1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6亿元,同比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6亿元,同比增长7%,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1-5月,全县共接待游客83.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92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1.84%和43.48%。
按照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和市委“灾后重建、库区后扶和奔康致富”的工作部署,汉源县围绕“一个目标、两大提升、三线作战、四大保障、五大经济板块”的工作思路,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汉源的步伐,县域经济逐步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姜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