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里的“共富曲”:从菜籽飘香到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交响乐
机械化收割油菜
□市融媒体中心 曹莉雪 徐怡
5月,芦山县思延镇的青衣芸谷仍留存着三月油菜花海的盛景余韵。转眼间,饱满的油菜籽便撑破了荚壳,铺展出一幅“金穗垂首”的丰收画卷。
万亩油菜田中,一排排油菜秆已被收割机整齐割下。脱粒机穿梭其中,将油菜籽从秸秆中分离出来。成熟的油菜籽在荚壳和脱粒机中轻轻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奏出一曲丰收的乐歌。
“青衣芸谷300亩油菜田采用‘两段式’收割工艺,目前正进行机械化捡拾脱粒作业。预计平均亩产油菜籽达150公斤,总出油量约15吨,综合产值可达80万元至100万元。”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种植顾问巴雄军说。
机器轰鸣中,油菜籽瞬间“颗粒归仓”。田埂旁,由村民组成的作业队正对边角地块进行最后的清收。
“在推进机械化耕作的同时,青衣芸谷核心示范片每年能提供3000余个务工岗位,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年收入可以增加6000元左右。”巴雄军补充道。
思延镇草坪村村民陈学琼直起腰抹了把汗,笑着说道:“除了收割菜籽,还有除杂草、景观管护等工作,每个月能干个二十来天的活。不仅收入增加了,而且离家不远,还能顾上家里!”
青衣芸谷不仅是一片丰收的田野,更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依托油菜花的美丽景观,芦山县成功打造了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通过举办“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游玩。300亩七彩油菜花田撬动了春日文旅消费,让附近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真正让“花经济”结出“共富果”。
“活动期间,一天的收入能有两三千元呢!”村民们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土特产销售等方式,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据统计,民俗活动期间,芦山县共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综合收入约5530万元,同比增长20%。
思延镇青衣芸谷示范片只是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建设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粮经作物交相辉映,农旅融合加速发展,勾勒出一幅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
“2024年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获评‘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以水稻、油菜为主导产业,建成‘三核示范、万亩辐射’的产业格局。”巴雄军介绍,园区集中连片打造了思延镇青衣芸谷、芦阳街道大地之纹、龙门镇龙兴之野的三大示范片,总面积达5000亩,辐射带动周边1万余亩的粮经种植。
在这片万亩粮田的沃土上,复合园不仅织就了“三核示范、万亩辐射”的产业“丰”景,更以机制创新为针脚,绣出联农带农的增收画卷。
复合园持续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创新,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银行”四方协同利益共同体,实施“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双轨分配模式,完善“公司+合作社+小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多主体互助合作体系。通过雇佣农民、入股分红、村集体投入发展等形式,有效拓宽农民及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
通过引进示范种植新品种,推广高效种植技术,复合园不仅实现了粮食稳产提效,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4年,复合园龙头企业汉丰农投公司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引导农户采取统一标准种植新品稳糖米600亩,并签订收购协议,实现农户亩产增收5000元。
“今年,我们还将推广种植新品种的节水抗旱稻和富含花青素的黑米共计200余亩。”巴雄军表示,将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在思延片区、大同片区,新建及提升灌溉沟渠超30公里,宜机化作业道路20公里,为园区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农业生产环境;
复合园内平整宽敞的观景场坝化身“乡村会客厅”,蜿蜒于田野中的栈道成为周边村民健身、散步的好去处,从“面朝黄土”到“漫步花径”,乡村文化软环境大幅提升;
……
这一“硬设施”与“软环境”的双向奔赴,让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园不仅成为“藏粮于地”的示范田,更成为“藏富于民”的幸福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我们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通过发展粮经复合种植,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芦山县正逐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同时,芦山县以产业融合为引擎,打造“粮经复合+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芦山县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书写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崭新篇章。芦山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