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来,装烟递茶”——串起婚礼的督管员

来源:
2011-09-24 10:11
浏览:
收藏 打印

  “有客来,装烟递茶——”

  用大红纸装裱的大门外,一位穿着整齐的老者扯着嗓子喊着。他的声音不大,却足以让主人和客人都听见,特别是最后的抑扬顿挫和拖长尾音,更显出他这份本事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主人家赶紧从茶盘里拿起几支烟,笑脸迎上前去,恭敬地将烟递上,再拉上一两句家常。此时的家常不是平时几位妇人私下的讨论,而是充满了喜气。客人嘴上不停地说着“恭喜、恭喜”,主人家再回复“谢谢、谢谢”。

  寒暄过后,门外的老者再拖长了嗓音招呼客人进屋休息。

  电影镜头里播放的是十多年前农村人家结婚的场景,再平常不过。那位站在门口,扯着嗓子招呼客人的老者,用雅安话讲,叫督管员。

  回忆十几年前当督管员的日子,汉源人王帮文感慨良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人家结婚还不流行请主持人,但是没有人主持大局不行,所以就出现了督管员这一临时职务。

  忙里忙外

  督管员张罗整场宴席

  正如电影里播放的那样,督管员在整个婚礼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婚礼筹备阶段,督管员就得开始工作了。那时候,主人家只需要说明自家有多少亲戚,有多少朋友,剩下工作就由督管员来完成了。根据人数,督管员安排好请客的桌数,更加要安排好重要客人的席位。根据酒席数,督管员估算出需要多少肉、多少蔬菜,告诉采购员准备酒席。

  “通常都是宰了自家喂养的猪,不够再去市场买。”王帮文说,“宰猪的时候督管员也不能休息,要统一安排清点。”

  婚礼当天,督管员早早地来到新郎家,随着迎亲队伍一起去接新娘。晌午时分,回到新郎家,督管员就要在门口站定,帮忙招呼各方来客。

  “爷爷奶奶,叔公姨婆请就座——”

  下午3点多,督管员赶紧走到院坝,毕恭毕敬地请上了家里辈分最大的和年纪最长的客人。

  “当时不流行举行婚礼,一般新郎新娘很简单的表达谢意,然后就进行敬酒环节。”

  “新郎新娘挨桌敬酒——”

  督管员再次扯着嗓子喊。新郎新娘闻讯,端起酒杯从主桌开始敬酒,一圈下来,才算结束。等到所有客人满意而归,督管员才能坐下休息吃饭。

  “督管员其实是主人家的左膀右臂,非常辛苦。只有乐于此工作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快乐。”

  首当其冲

  有三条件才能当督管员

  “热情,人缘好,能说会道。”王帮文总结督管员的条件,这三条首当其冲。

  王帮文爱看《七侠五义》《薛仁贵传奇》等书籍,久而久之,也能随口说出几个故事来。晚饭后,附近的村民总喜欢围着他,听他讲那些传奇惊险的故事。

  而同村的另一个督管员也是爱说爱笑的小伙子,所以只要是办婚礼的,就没有不想热热闹闹的,越能调动参加者情绪越好。

  当督管员的套词,没有硬规定。王帮文最先是从书上学到的,不明白的地方再去咨询前辈。

  “就算知道了督管员该说的套词,也不一定能做好督管员。”王帮文告诉记者,喊话也是一门技术。

  比如第一句“有客来,装烟递茶——”,这当中“有”字要拖得比较长,而且要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客”字发音短促,到“来”字的时候,音调应该降低。“装烟递茶”这半句,只要牢牢掌握尾音长,调子高这个诀窍,就能听上去“像那么回事”。

  消失不见

  督管员成为传说

  “当时我住在汉源县大树镇摆鱼村,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老乡上门请我去当督管员。”最风光的时候,王帮文“垄断”了当地三个村十几个组的婚宴。

  自从出了车祸,失去劳动能力后,王帮文靠给别人当督管员增加一点微薄的收入。

  “十几年前不讲钱,都是提东西来请督管员。”农村规矩,两斤白糖,两斤白酒,一块腊肉就是最好的报酬。

  十五年前,督管员还很流行,王帮文经常东家刚完,马上就得为西家安排。

  现在,督管员可以说绝迹了。

  中秋节前后,王帮文吃了几家喜酒,可以说吃得十分郁闷。

  到了农家院坝,除了站在门口招呼客人的新人家长,全程基本再也没有人招待。到了开席时间,王帮文站在院坝里,打算等着督管员请客就座,谁知到客人全部一拥而上,自顾自地抢占桌位。一位老乡告诉他:“没有人招呼了,全靠自己抢位子,先到先得。”

  王帮文仔细计算了一下,现在离他当督管员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现在的婚宴早已看不见督管员的影子。那些辉煌的过去,只能藏在记忆中。

  记者 江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