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过后 打造宜居环境有诀窍
近日,我国多省市暴雨,部分地区发生洪灾。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防汛工作是重中之重,而如何保证灾后无大疫,也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本期,我们邀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周启富就公民的日常及灾后卫生防疫知识进行介绍。
记者:水灾中应预防哪几种主要疾病?
周启富:腹泻、呼吸系统感染、疥疮等是水灾中必须预防的主要疾病。
自救互救要领:1、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接触被污染的水及食物。2、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用消毒剂喷洒所有被污染的地方。3、保持个人身体卫生,勤洗澡。4、注意病人的隔离。
记者:临时住所粪便、垃圾如何管理?
周启富:粪便污染环境,传播疾病。
自救互救要领:1、临时住所附近要搭建封闭式厕所,粪便装入缸、瓮等器物,防止渗漏。2、对粪便垃圾要喷洒含氯消毒药物或撒布生石灰等,进行消毒处理。3、不要随地大小便及倾倒粪便和垃圾。
记者:水灾后怎样清理农村居住环境?
周启富:水灾后清理环境是重建家园的第一步。
自救互救要领:1、彻底清除淤泥、垃圾、粪便,污染的墙面、地面用清水冲洗净后,喷洒含氯消毒液消毒。2、重建村容村貌,整修道路,填平坑洼。3、翻盆倒罐,疏通沟渠,排除积水。4、清理垃圾,消除臭味,净化环境。5、清除沉积淤泥,将淤泥还田或补坑添凹。6、清理、修复公共厕所、粪便处理点及牲畜饲养场等,使其达到卫生标准。
记者:临时住所怎样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
周启富:垃圾无害化处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应按规定进行操作。
自救互救要领:1、将垃圾、粪便及其它污物堆放在远离住所及水源的田野、地头。2、稍加混合后分堆放成8×4×3米的肥堆,层间设通气孔,外用塑料薄膜或填土覆盖。3、肥堆内温度55℃以上,一个月后即达到无公害处理。
记者 杨俊霞